第二章 论各种说明美德之性质的学说(第16/20页)

相反,倘若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出自自私之动机的行为,被发现是源自某种慈善的动机,这就会大大增强我们认为该行为很有功劳的感觉。如果我们认为某人所以努力增进他的财富,纯粹是因为他想借他的财富提供友善的帮助,以及适当报答他的恩人,那我们只会更加敬爱他。而这项观察似乎更加证实,能够赋予任何行为以美德之性质者,唯有慈善而已这样的结论。

最后他认为,而这也是此一美德的学说正确无误的一项显而易见的证明。他指出,在所有决疑者(casuists)关于什么是行为正直的辩论中,公益是他们经常引用的标准;他们借此普遍承认,凡是有助于人类幸福的,都是对的,都是值得赞扬的,都是有美德的,而凡是不利于人类幸福的,都是错的,都是该责备的,都是邪恶的。在最近有关消极服从与抵抗权的辩论中,通情达理的人士之间唯一的争执点是,当传统的权利遭到侵犯时,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服从,是否可能比一时的起义造反,会导致更大的不幸。至于凡是大致上最有助于人类幸福的,是否也是道德上所谓好的,他说,从未有人认为是个问题。

既然慈善是唯一能赋予任何行为以美德之性质的动机,所以行为所展示的慈善心越大,属于该行为的赞美也就越崇高。

那些意欲为某一大共同生活体谋求幸福的行为,由于表明了其背后有一颗比那些旨在为较小的生活体谋求幸福的行为更加大的慈善心,所以它们也相应地比较有美德。因此,最有美德的情感,是那种拥抱一切有理智的生物、以它们的幸福为其志向的情感。相反,在那些还说得上拥有美德的情感中,最不具有美德的,则是那种仅止于意欲为某个人,诸如为某个儿子,为某个兄弟,或为某个朋友谋求幸福的情感。

美德的极致,在于把我们的一切行为导向增进最大可能的幸福,在于使所有比较低级的情感服从于增进人类全体幸福的愿望,在于把自己看成不过是大多数人中的一个,因此自己的幸福,只有在不违背或有利于整体幸福的程度内,才可以追求。

自爱,在任何程度或任何方向上,绝不可能是一种有美德的原则。当它妨碍整体的幸福时,它是邪恶的。当它除了使个人照顾他自己的幸福外别无其他影响时,它只是清白无辜的,虽然它不值得赞美,但也不该招致任何责难。那些尽管有某种强烈的自利动机拉扯牵绊,但仍然被完成的慈善行为,因为那种拉扯牵绊的缘故而显得更有美德。它们表明了慈善心的坚强与饱满。

哈奇逊博士是如此决绝地不承认自爱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美德行为的一个动机,以致在他看来,甚至我们在意自我赞许的快乐,在意我们自己的良心给予我们的安慰与赞赏,也会减损我们善行的价值。他认为,那种在意是一种自私的动机,只要它对行为还有所影响,就表明唯一能够赋予人类行为以美德之性质的那种纯粹无私的慈善心还有所不足。然而,在一般人看来,在意我们自己的良心赞许,不仅绝不该被视为会在任何方面减损任何行为的美德价值,反而应该被视为是唯一值得以“有美德的”这个形容词来称呼的动机。

以上就是这个和蔼可亲的学说对美德的性质所提出的说明。这个学说有一独特的意向,就是想要助长与支持人类心中最高贵与最和悦的情感,它不仅想要制止自爱的不公不义,而且透过将自爱描述成是那种绝无可能为那些受其影响的人带来任何荣耀的动机,它多少还想要完全打消自爱的念头。

正如其他某些我已经说明过的学说,没有充分说明至高无上的慈善美德特有的卓越性从何而来,同样的,这个学说似乎也有相反的缺点,亦即,对于比较低阶的,诸如审慎、警惕、慎重、节制、忠贞、刚毅等等的美德所以获得我们赞许的缘由,它并未给予充分的说明。我们种种情感的意图与目的,它们倾向于产生的那些有益的或有害的后果,是唯一在这个学说中曾被注意到的性质。至于它们是否合宜,它们是否和激起它们的原因相配,则完全没被注意到。

另外,关心我们自己私人的幸福与利益,在许多场合,看来也是很值得赞赏的行为原则。节俭、勤劳、慎重、注意与专心,通常被认为是从自利的动机培养出来的习惯,同时也被认为是很值得赞美的品行,值得每个人尊重和赞许。没错,混入自私的动机,似乎往往会玷污那些应该出自慈善的美行。然而,所以如此的原因,并非在于自爱绝无可能是美行的动机,而是在于慈善在这样的场合显得缺乏它应有的强度,和它的对象全然不搭配。这种慈善的性质,似乎明显的不完美,并且整个来说似乎应受谴责而非赞美。在一向单是自爱便应当足以促使常人做出的行动中,若有某一慈善的动机涉入,确实不是那么容易减弱我们觉得它合宜或减弱我们觉得完成该行动的人是个好人的看法。我们心里没准备怀疑任何人会在自私的情感上有所不足。自私绝非人性中的弱项,或者说,我们不大会怀疑人性不够自私。然而,如果我们真能相信有某个人,若非由于关心他的家人和朋友,否则他是不肯适当照顾他自己的健康、他自己的生命,或他自己的财产等等单是自保的动机便应当足以促使他照顾的对象的,那么,像他这样的无私,无疑是一种缺点,虽然是一种和蔼可亲的缺点,这种缺点使人成为更多的是怜悯的对象,而不是轻蔑或憎恶的对象。然而,这缺点仍多少会减损个人品行的尊严与可敬度。粗心大意与不注重节俭受到普遍的责备,然而,却不是责备它们缺乏慈善的动机,而是责备它们对自己的利益缺乏适当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