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变迁(第12/15页)

汉元帝初元二年(前47年):立皇太子。赐御史大夫爵关内侯,中二千石右庶长,天下当为父后者爵一级。(《汉书》卷九《元帝纪》)

御史大夫所赐关内侯,是十九级爵;中二千石所赐右庶长,是十一级爵。二者相差达八级之多,则御史大夫与列卿已不再比肩同列,进入了陈梦家先生所说的“御史大夫无秩名”阶段了。

进而,俸额与迁转是否跟百官形成连续的阶次,也是判断丞相和御史大夫是否构成秩级的依据。先说俸额。据本章第四节,西汉丞相、御史大夫的俸钱,与其下各秩已成比例。再看迁转。西汉通例,郡国守相迁九卿、九卿迁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迁丞相。朱博云:“故事,选郡国守相高第为中二千石,选中二千石为御史大夫,任职者为丞相,位次有序,所以尊圣德,重国相也。今中二千石未更御史大夫而为丞相,权轻,非所以重国政也。”(34)可见丞相和御史大夫作为迁转阶梯的最高两级,已“位次有序”了。

还有若干礼制也表明丞相、御史大夫各成一级,如君臣相见礼、拜官授印礼和后妃相见礼:

1.皇帝见丞相起,谒者赞称曰:“皇帝为丞相起。”立乃坐。太常赞称:“敬谢行礼。”宴见,侍中、常侍赞。御史大夫见皇帝称“谨谢”,将军见皇帝称“谢”,中二千石见皇帝称“谢”,二千石见皇帝称“制曰可”,太守见皇帝称“谢”。

2.拜御史大夫为丞相,左、右、前、后将军赞,五官中郎将授印绶;拜左右前后将军为御史大夫,中二千石赞,左右中郎将授印绶;拜中二千石,中郎将赞,御史中丞授印绶;拜千石、六百石,御史中丞赞,侍御史授印绶(35)。

3.婕妤见,大长秋称“皇后为婕妤下舆”,坐称“起”,礼比丞相。娙娥见,女御长称“谢”,礼比将军、御史大夫。昭仪见,称“谢”,比中二千石。贵人见(按贵人当做美人),称“皇后诏曰可”,礼比二千石。(卫宏《汉旧仪》卷上)

4.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上卿,比列侯。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汉书》卷九七上《外戚传》)

前3条约是汉武帝到汉元帝时的礼制。其中丞相、左右前后将军、御史大夫、中二千石各有其礼,有条不紊。第4条为汉元帝之制,其中“上卿”即御史大夫。

丞相、御史大夫与中二千石、二千石、千石、六百石依序而降的情况,再度一目了然。丞相和“上卿”御史大夫之秩的形成,标志着禄秩不断向上伸展过程的最后完成。丞相最终被纳入了“吏”的队伍。

六 略谈将军的秩级与位次

前节讨论丞相和御史大夫的秩次,在列表中涉及了将军,所以这里附带对将军的秩级和位次,再做一些推测。在《二年律令·秩律》中,二千石一秩列有“卫将军”,其排序比较靠后。可知这时卫将军的地位,在诸卿中约居中等,低于郡守、郡尉。但无论如何,卫将军是有秩次的。以往我曾有“汉代将军无秩”的说法(36),认为汉代将军不以“若干石”为秩级。但这一论点,现与《秩律》中卫将军有秩的情况相矛盾,需要做修订了。

我所说的“汉代将军无秩”的将军,指“常设将军”,即如下八号: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这些军号不仅用于出征的将领,也用来确定“内朝”辅政者的身份。八号将军不必人选齐备,但名号本身已成序列。卫将军在八号之中,《秩律》记其秩二千石,那么“将军”并不是在所有时候全没有秩级的。

然而《秩律》时代的卫将军,似有特殊性质;西汉将军制度,是发生过变化的。日人大庭修把西汉的将军发展,划分为景帝以前、武帝时代和昭帝以后三个阶段。景帝之前将军号很少(37)。汉武帝时军号纷陈杂出,除大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外,骠骑及前后左右将军也出现了。但“将军”的形态依然摇摆不定。可以在命将出征之际即时授予军号,也可能把某军号比较固定地授给某人,诸将军的高下统属关系往往相机而定。第3阶段即汉昭帝或宣、元以后,八号常设将军的制度清晰起来了。

汉初能看到另一些将军,它们不在《秩律》之中。例如:汉高祖五年(前200年),使灌婴出击臧荼,为车骑将军;汉高祖七年击匈奴,使灌婴为车骑将军;汉高祖十一年为陈豨叛乱,置郭蒙、柴武等将军;为平英布叛乱,命灌婴为车骑将军;汉惠帝六年,樊哙任上将军;吕后七年,赵王吕禄任上将军,刘泽任大将军;八年吕后崩,吕氏任灌婴为大将军;等等。车骑将军和大将军,后来在八号将军之列;上将军则否。它们都不见于《秩律》,应无秩级。汉高帝六年诏:“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38)这份诏书中的将军列在通侯之后、群卿大夫之前,地位相当崇高。汉高帝七年叔孙通制朝仪:“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39)既称“诸将军”,则不止一人或不止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