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变迁(第13/15页)

《秩律》所见卫将军,与上述驰骋疆埸的大将军、上将军、车骑将军等,看来并不相同。它冠以“卫”字,似是常设卫戍之职。汉文帝甫即位,就把心腹宋昌任命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其时的卫将军职能与中尉、卫尉等类似,所以有确定的秩级;其余诸将军不见秩律,应无秩级。那么汉初将军实有两种,一是诸将军,位在群卿之前,无秩级,也就是高帝六年诏中“通侯、将军、群卿”中的将军;一是卫将军,秩级二千石,与列卿相当。我甚至猜想:这时的卫将军,没准儿就是一个“卿”。

景、武之间,诸卿秩级升至中二千石,卫将军如果继续比卿,秩级应水涨船高。随后八号将军的体制逐渐成形:

1.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长史,秩千石。(《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

2.前后左右将军,宣、元以后,虽不出征,犹有其官,位在诸卿上。(《北堂书钞》六四注引《汉官解诂》)

3.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续汉书·百官志一》注引蔡质《汉仪》)

4.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续汉书·百官志一》)

前后左右将军在汉武帝时才齐备,但将军本身在汉初就是“位上卿”,在卿大夫之上的。第1、2条材料说明前后左右将军四号将军仍在卿上,第3条进一步反映八号将军分两等,大将军及骠骑将军两号位在丞相之下,其余六号将军位在御史大夫之下。再往后,常设将军仍分两等,但改为四四分组,而不是二六分组了:由第4条可知,原与前后左右将军同属“上卿”的车骑将军、卫将军,也进入了“比公”行列。

按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同加“大司马”之号,确定了这两号将军的“位次丞相”地位。武帝临终前,又让霍光做了大司马大将军。宣、元之际,又出现了车骑将军、卫将军加“大司马”的情况(40)。我猜想将军四四分组的、前四号“比公”的制度,就形成于这一时期,而且跟它们加号“大司马”有关。

顺便说,大将军若加“大司马”,则位同丞相。上节叙及:西汉丞相、大司马大将军都是月钱六万。《续汉书·百官志一》:“初,武帝以卫青数征伐有功,以为大将军,欲尊宠之。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将军始自秦、晋,以为卿号,故置大司马官号以冠之。其后霍光、王凤等皆然。”(“皆将军”当作“诸将军”)。按,春秋晋国六卿,都是三军统帅(41)。《续汉志》认为,依秦晋传统,将军就是卿。而给大将军加“大司马”,目的是令其“比公”,进一步获得三公之尊。

西汉末年实行三公制,御史大夫改大司空,“上卿”不存了。《续汉书·百官志一》叙毕四号比公的将军后,又叙前后左右将军,但没说他们“位上卿”,因为东汉已无“上卿”位次。前后左右将军,大致在“比公”的将军之下,如此而已。

《秩律》中的卫将军与列将军不同,是专职卫戍之官,甚至可能是卿,有秩级;但在西汉中后期其性质逐渐变了,变成八号常设将军之一,无秩级了。当然卫将军曾是卫戍之官的特殊性,在汉成帝时似乎还有残余影响。居延汉简所见汉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诏:“七月庚午丞相方进下小府、卫将军、将军、(中)二千石、二千石、部刺史、郡太守、诸▌。”(42)这里“卫将军”与“将军”分列,似乎就是其反映。

总之,将军的位次变迁有四:第一,汉初卫将军与二千石诸卿同列,秩级为二千石,其他将军在群卿上;第二,约景、武之交,诸卿上升为中二千石,卫将军似应同时上升,其他将军仍在群卿上;第三,八号常设将军体制逐渐成形,前两号比公,后六号比上卿;第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上升为“比公”,前后左右将军低其一等。列表如下:

将军有无秩级的问题,应以八号常设将军为界而分两段。前一段,卫将军有秩级,诸将军无秩级;后一段八号将军自成序列,并通过“公”、“上卿”概念,维系其与丞相、御史大夫的地位关系。在迁升上,将军并不与诸卿以下的官职构成迁升阶梯,倒经常出现以诸卿兼将军、由此赋予其内朝辅政资格的做法——将军辅政也算是于古有据的(43)。所以八号将军自成一系,其特殊功能与中枢权力结构的变迁相关。皇帝以将军为“爪牙官”,任以外戚或重臣,参与最高决策,所谓“先帝建列将之官,近戚主内,异姓距外”(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