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变迁(第10/15页)

真二千石一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请看:

1.汉武帝时,郑当时: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汉书》卷五十《郑当时传》)

2.《茂陵中书》:詹事秩真二千石。(《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引臣瓒)

第1条材料显示,郑当时由右内史左迁为詹事,是为“贬秩”。按,右内史居三辅,秩中二千石,号称九卿;而詹事秩真二千石,参第2条《茂陵中书》。那么由中二千石而真二千石,便是“贬秩”的意思。詹事属皇后、太后宫官,视之如卿,可以认为此官高于郡守二千石;郑当时贬秩在汉武帝之时,“茂陵”也是汉武帝的陵号;可见汉武帝时,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秩,都已从二千石中分化出来了。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真二千石”一秩在汉武帝到汉成帝时比较显眼;而在此后,特别是在东汉,真二千石与二千石的区别,就暧昧黯淡了。下面讨论这个问题。

《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续汉志》及《汉书·百官公卿表》颜注所列禄秩,只见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荀绰《晋百官表注》、《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只列中二千石、真二千石、比二千石。真二千石与二千石的区分开始淡化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这跟西汉后期的秩级化简趋势有关。如下事件透露了一些迹象:

1.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春:令诸侯相位在郡守下。(《汉书》卷九《元帝纪》)

2.汉成帝阳朔二年(前23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

3.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省大郡、万骑员秩,以二千石居。(《汉旧仪》)

4.汉成帝绥和元年:以大司马票骑将军为大司马,罢将军官。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封为列侯。益大司马、大司空奉如丞相。(《汉书》卷十《成帝纪》)

先看第1条。本来“诸侯王相在郡守上,秩真二千石”,汉元帝让诸侯相位在郡守之下,则其秩级也应降到了二千石,由此真二千石的官儿就少了一大批。第2条云,汉成帝阳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表明当时朝廷有简化秩级的意向。进而看第3条,据我们所考,大郡、万骑太守秩真二千石;而汉成帝绥和元年对大郡、万骑太守减其员、降其秩,则地方郡国不存在“真二千石”了。随诸侯相、大郡太守、万骑太守变成了二千石,那么秩在“真二千石”的官儿大为减少,寥寥可数了。由汉成帝“除八百石、五百石秩”,我们知道当时的禄秩规划转了方向,改以“简化”为原则了。那么顺此趋势,在此后的什么时候,真二千石一秩就合并于二千石了。京师三辅仍为中二千石,余郡通为二千石。由此月俸16000钱或月谷120斛,就成了二千石的正秩。

周国林先生利用《续汉书·百官志五》注引荀绰《晋百官表注》的半钱半谷材料,来论证东汉殇帝延平中(106年)的真二千石月俸,很近于建武“百官受俸例”中的120斛,即二千石之俸。下面讨论这个问题。按《晋百官表注》原文如下:

汉延平中,中二千石奉钱九千,米七十二斛;

真二千石月钱六千五百,米三十六斛;

比二千石月钱五千,米三十四斛;

一千石月钱四千,米三十斛;

六百石月钱三千五百,米二十一斛;

四百石月钱二千五百,米十五斛;

三百石月钱二千,米十二斛;

二百石月钱一千,米九斛;

百石月钱八百,米四斛八斗。

陈梦家先生认为,《晋百官表注》之俸例,“实为建武俸例的具体说明”。它展示了半钱半谷俸制的原始面貌,不过又存在很多错讹,劳榦先生做过一些推订(21),但并没使问题更加清晰。

《晋百官表注》中的“二百石月钱一千”,陈梦家先生认为应是“二百石月钱千五百”。但即使如此,也只有六百石以下诸秩,经“半钱半谷”的折算后可以合于建武俸例,其他则往往不合。依粟一斗得米六升、粟一斛平价百钱的比例,中二千石月米72斛折粟120斛,而依建武俸例之“半谷”应为90斛;真二千石月钱6500钱,而依建武俸例之“半钱”应为6000钱;比二千石34斛折米56.7斛,而依建武俸例之“半谷”应为50斛;千石月钱4000钱,而依建武俸例之“半钱”应为4500钱(22)。那么,中二千石、真二千石、比二千石和千石4级,都没法由“半钱半谷”的推算办法来印证建武俸例。然而真二千石的月米为36斛,这个数字可以折算为粟谷60斛;那么对真二千石“月钱六千五百”一句,可以认为那“五百”二字是错讹,弄窜了;由此把真二千石的月钱认作6000钱,按每斛100钱的谷价折算,恰好是60斛;加上“半谷”部分的60斛,正是二千石的俸禄120斛。这就合于周国林先生的判断了,就是说,这里真二千石一秩月谷120斛,其实就是先前二千石秩的月谷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