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穷死是罪过(第5/8页)

从我这次的提升,使我看到了人生百态有人喝彩,有人羡慕、有人恭喜、有人祝福、有人嫉妒、也有人不服……

而那些羡慕我的人……就当它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踢开它、继续走。以后还有更嫉妒的呢!

给陌生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变得重要了。春明研究了厂里的高层,就像生物学家研究标本那样专心致志。人力资源部的头儿发言的时候,春明观察到他很紧张,手在发抖。春节期间,一个车间经理假装没看到春明,直到她勇敢地上前祝他新年快乐;经理热情地回应,还给了她一个十块钱的红包。从这件事……我明白了:有些人你总认为难以接近,其实不然只要你自己变得容易接近一点就可以了。

春明重塑自我的计划又上了一个档次。在日记里,她不再记录生活中的细节,而是抄下让自己变成另一个人的格言,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她广泛阅读,即使有时候读到的东西不那么前后一致。

自信,练达,端庄,优雅,是职业妇女应该塑造的形象。

富兰克林的十三条道德准则

1.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

2.静默:与人无益者,禁琐眉之谈。

3.秩序:置物有定位,做事有定时。

4.决断:决定做所要做之事,不屈不挠。

5.俭朴:不费钱,费钱应在与自己和他人有益事上。

接受批评

1.别人批评你,你要平心静气,而且明白表示你在聆听。至于你是否同意,等他说完后你再说。

2.眼望着对你说话的人。

3.对刚刚批评过你的人,无论如何你不能反过来批评他。

4.不要垂头丧气,这会叫人不知如何是好。

5.不要开玩笑。

春明日记里的理想和她生活的世界刚好颠倒。她的励志表里有一条“不称职领导者的十五个特征”完全可以换成另一个标题“怎样当东莞老板”,比如第三条:

忙于小事,参与所有事情。

以及第十五条:

当集体被授予奖金或奖励时,他第一个列在名单上,在主席台中坐头排位置。

她报了个函授班学习文秘,但是中途放弃了,因为课本看起来太难。学习公关的计划也以失败告终。

你准备如何学习公共关系学?

答:要想学好公共关系学,必须先学习如何做人。

春明一度决定自学英语。她做了一个单词表——

ABLE 能干

ABILITY 能力

ADD 加

AGO 以前

ALWAYS 总是

AGREE 同意

AUGUST 八月

BABY 婴儿

BLACK 黑

BREATH 呼吸

——但是在学到C之前就放弃了。

要学的东西那么多,进步的规则在日记里搅成一团。60%的人无目标。画眼影,绚丽光芒:以黑灰,金黄,宝蓝,艳红配合。可以干洗:“A”代表所有的洗洁剂都能用。互相问候是交谈的催化剂和润滑剂。喝汤的时候不要将汤匙碰响了盘子。人不读书便言语乏味,面目可憎。

因为妈妈不在身边,打工族会从别处寻求忠告和指导。以打工族为读者群的杂志在90年代中期出现,尤其是在华南的制造业城市。杂志印在粗劣的新闻纸上,大约四块钱一份。打工族杂志调查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条件,并在法律、求职和感情问题方面提供咨询建议。用第一人称描写追溯打工者各自的人生经历,故事总是千篇一律:一个姑娘来到城里,吃苦耐劳获得成功,要么是自己开公司,要么是买了房。或者,一个姑娘来到城里,落入苦海,比较典型的是跟了一个又懒又不忠诚的男人,或是已婚又有了孩子的。女主角仿佛取材于Theodore Dreiser、Edith Wharton和Henry James这些为当代西方文学传统奠基的小说家的作品。但是在打工族杂志的字里行间,这些故事的寓意总是一样:你只能靠自己。

每一个成功故事都以个人胜利结尾,而且都能量化到会计的账簿里:公司的月营业额有多少,或是房子有几平米。在一篇“雄心造就我”的故事里,一个小保姆自学读书写字,靠卖冰棍、送货,给人剪头发和兜售保险供自己和弟弟念完大学。故事结尾时,她已经是一个保险公司销售部门的头头,还有一间一百二十平米的房子。另一篇“做自己的主人”中,一个姑娘做了两年的美发师而没有拿一分钱薪水,就为了学成这门手艺,最后开了自己的美发店。月营业额三千块,租金六百,税金一百,剩下全都是她自己的。还有一篇“想拍电视剧的女孩”,一个姑娘从最低贱的办公室杂活开始做起,勤勤恳恳——她经常连续打字十个小时不休息——最后成为一家娱乐公司的副总,还拥有一间七十平米的房子。

成功的道路漫长而艰难,许多人在路上迷失了方向。一个姑娘可能梦想着找到一个爱她、支持她的男人。但这总是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