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演好升职记,职业规划是前提(第11/18页)

另外,设立别试制度。假设您和其中一位考官有亲属关系,必须在另设的考场另派考官进行考试。

最后,实行糊名和誊录制度。糊名,就是把您参加考试的个人信息都封起来,谁也不知道这份试卷是谁的。考官想给谁私下打高分,也认不出他的卷子啊!但这个还有漏洞,试卷上的字迹、记号也可能被利用来作弊,誊录制度就是堵这个漏洞的。您自己写的那份试卷,会被专人再抄写一遍,您的那些字迹,做的记号,全都白费,因为考官评分的时候见着的都是誊录卷。

所以,在宋朝的科举考试中,您做不了弊,也不用担心别人作弊。您需要做的,就是平日刻苦攻读,胸藏锦绣走上考场就行了。美好的仕途在朝您招手呢。

您在科举考试中考取功名,在宋朝会很快被任命为官员。不像唐朝,考取功名和为官还不是一回事儿,有功名却一辈子没做上官的大有人在。宋朝在这个方面效率还是挺高的,也很实际。花那么大力气组织考试,不就是为了选拔人才,让他们尽快发挥才干,为朝廷为国家做事吗?您在上任之前,应该对国家行政机构和官员的设置、功能有所了解,否则您做了官对这个官职的责权利是啥一头雾水,您怎么尽职尽责呢?

先说中央行政机构和官员。宋朝皇帝直接领导的三个机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别是民政、军政、财政的中央机构。

中书门下,简称中书,是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行政机构。宰相级别的官员有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副宰相级别的官员有副宰相、参知政事。这些文职官员,掌管除军事、财政的一切政事。

枢密院,国家最高军政机构,第一长官通常由文官担任,官职设置有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

三司,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机构,即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其长官称三司使,号称“计相”。

原则上,这三个行政机构由皇帝直接领导。其官员,特别是第一长官,不得互相兼任。这样的机构设置和原则,其实就是宋太祖的设想——分权,防止官员独揽大权,对皇家地位构成威胁。您想啊,要是您同时掌握了国家的钱、国家的军队、国家的行政命令权,确实也是挺可怕的。

唐朝尚书省分掌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宋朝也沿袭下来,但尚书省撤销,六部由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根据职责交叉管理,比较混乱。

宋朝专管监察的机构是御史台,倒是一直沿袭了唐朝的制度,其长官称御史中丞,副长官称侍御史知杂事,主管纠察百官,肃正纲纪。御史台的监督权力很大,如果弹劾宰相,宰相必须辞职,由副宰相升任宰相,而弹劾成功的御史中丞会转任枢密院的官员。之所以有这样的规矩,是为了防止权力很大的宰相和监督机构勾结,也为了控制御史台官员公报私仇,打击政敌。

上面说的都是京城里的机关和官员,一般来说,您为官的初期,会从地方官开始。

宋朝的地方机关分三级,分别为:路,府州军监,县。

最大级别的“路”设有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监司。

次级别府州军监设有官员知府、知州、军、监、通判。

您看着这些名称显得比较复杂,但其实这样的设置原则跟中央一样,就是分权,制衡,监督。

宋朝地方机构级别最低的是县,县一级的官员有知县、县丞、县令、主簿,基本是中央下遣,没有军事权力。

假设您从地方基层官员做起,想要有更大作为,肯定必须靠升职。宋朝官员的升迁,其实有迹可循。您只要安分守己、按部就班完成分内的事情,就会通过“磨勘”得到升迁的机会。“磨勘”,就是业绩考核制度,所有在官场任职的人,经过一定时期,都可以主动申请升职。经查明其资历与升职的规定相符,不需要您在职务上有特殊的表现,职位都可以逐步上升。

您在宋朝的仕途之路,总的来说,得靠您自己的努力。当然咱们也希望您运气好,得到意外的赏识,迅速成为治世之能臣。如果宋朝因为您的言行、功绩变得更好一点,拥有现代科学文化素养的您,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3章 薪资水平不赖,地位却属备胎|武将仕途

一、做武将要甩掉自卑心理

高薪高福利、地位高风险低的文官仕途,固然让人向往艳羡,但这也得看人的性格喜好。您要是豪气干云、直来直去、喜欢打抱不平的主儿,未必喜欢四平八稳、文绉绉、拿腔拿调的文官职场,那您可以在宋朝做一名武将,把过剩的精力用在率兵御侮、保家卫国上。纵观宋朝320年历史,就没有几天不存在外族的军事威胁或侵犯的,您大可不必担心没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