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演好升职记,职业规划是前提(第10/18页)

宰相、枢密使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每月正俸(基本工资)300贯,春、冬衣服各赐绫20匹、绢30匹、冬棉100两,每月禄粟各100石,差役仆人衣粮按70人算,每月柴草200束,每年炭1600秤,盐7石。

咱们再看看最基层的官员小县(万户以下)县令的月基本工资:12贯,禄粟每月3-5石。同样,基本工资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费等,数量都相当可观。

您看出来了吧,基本工资之外的各种补贴,基本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可真是基本工资,基本不用动。

您还真不要就仅仅满足这些。宋朝各级官员还有“公用钱”,也就是招待费,用不着您自己掏钱花在官员之间的人情来往上,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公用钱之外,各级官员又有“职田”。即使是最边远的小县的县令,也有职田7顷。您会问官员还要自己兼职种田?那怎么可能呢!都是给佃户租种,官员每年等着收成就行了。

宋朝是咱们历史上少有的不抑制商品经济的朝代,经济发达,朝廷有钱,所以官员的高薪完全支付得起。在古代历史上,宋朝官员的福利待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历史的定论。这样的福利待遇,您还操心养家糊口吗?您一心一意做个好官就是最好的回报。

二、考科举,演好文官升职记

咱们都猜到了,您接下来的问题一定是:那我怎么才能在宋朝成为一枚想起来都那么妥妥的文官呢?

先给您说一条小道,宋朝选拔官员,有荫补这个制度。您是高级官员的直系、旁系子孙,或者特别欣赏的门客、异姓,都有荫补做官的机会。一般的官员,荫补的名额只能从子孙中产生。但您也得懂这个制度的规矩:第一,荫补的官员要申请报批;第二,名额是有限制的,即使宰相一级,最多也就可以推荐5个人;第三,升迁提拔受到限制。所以这条道路,看似捷径,其实是羊肠小道,机会不多,还显不出您的本事。您还不如干脆一点,自己努力一点,走阳关大道呢!

这条阳关大道就是科举。您或许受到现在一些观点的影响,对科举制度有一些偏见,把科举和八股文画上等号。其实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是能做到的最公平、最可行、最有利的人才选拔制度。隋文帝发明科举制度之前,官员都是世袭制。只要您是权贵的子弟,甭管您有没有智商情商,有没有品德人格,都能做官。平民子弟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施展抱负,改变命运,希望十分渺茫。经过隋唐的探索实践,科举制度到了宋朝,已经相当完善。宋朝经济、文化、科技的昌盛,就是由一大批科举制度选拔出的人才共同努力创造的。举个例子来说,北宋共有宰相71人,科举进士出身的就有64人。

您在宋朝参加科举考试,实属幸运。因为和唐朝相比,宋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少了,录取的人数多了,国家为了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扩招了。唐朝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而宋朝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您被录取的概率大大地增加了,更有信心了吧?

宋朝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秋天时,您得先参加地方考试——州试。如果在州试中脱颖而出,来年的春天您可以参加礼部组织的省试。要是您顺利通过省试,当年就会有幸参加殿试。殿试的考官就是皇帝本人。您心里可别紧张,能进入到总决赛这个环节,已经证明您出类拔萃了。只要您把平时的真才实学如常展示,就等着皇帝给您直接授官吧。因为参加殿试的考生,是不需要再经过吏部的考核就可以任命为官的。

无论什么年代,对于考试选拔,人们最痛恨的就是营私舞弊。因为公正公平公开的规则被破坏了,读书人的信心都被打没了。您参加科举考试,可能也担心这一点。可以告诉您,宋朝为了防止科举中出现作弊行为,做了制度上的保障。

首先,殿试就是一种保障。就算您通过各种关系作弊通过初赛、复赛,您,还有包庇您的人,真有胆量现场糊弄皇帝这个最大考官吗?这不是想在老虎嘴里拔牙吗?

其次,限制知贡举的权力。知贡举就是省试的主考官。为了防止知贡举提前做好作弊的准备,朝廷都是临时任命知贡举。另外,还配备权同知贡举若干名,分散主考官的权力。您要是想作弊,就必须把这几个考官同时摆平。要知道,他们之间也相互监督着,所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科举考试前,考官们必须住在贡院,断绝跟外界的联系,跟现在中考、高考命题老师的待遇一样,这又增加了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