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顶戴花翎下的面孔(第41/46页)

慈禧决不会容忍这样的挑衅。

史料记载:“太后阅之,怒极。言:‘外人无礼至此,予誓必报之。’”(《景善日记》1900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

自此之后,帝国朝野上下任何劝谏都没有用了,慈禧已决心与洋人“拼一死战”。

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在大沽口战事即将爆发的几个小时前,在中华帝国与各国列强的关系还在“战”与“非战”之间摇摆时,在仅仅只差哪怕是轻微的一个砝码就会使帝国命运和前途的天平会骤然倾斜的最微妙的时刻,这封“洋人照会”的出现是否过分地巧合。同时,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在整个帝国何去何从全凭一个女人的喜怒左右的政体下,这封“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洋人照会”的内容是否显得过分简陋和过于直白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封“洋人照会”从来路到内容,都十分反常。

首先,提出照会的“洋人”们到底是什么人含糊不清。后来因为坚决反对帝国宣战而被杀头的帝国大臣太常寺卿袁昶为此提出过疑问:各国外交使馆并不曾有过这样的说法,相反,各国外交部纷纷表示此次向中国调兵,是为了保护使馆和帮助帝国政府镇压乱民,虽然还不清楚这是否又是借口,但各国终究是表示了。那么,不是各国使馆提出的照会,难道是云集在大沽口外海上的各国海军将领提出的吗?如果是这样,照会也应该送给直隶总督裕禄,再由裕禄转送朝廷。如此重要的文件怎么会由一个粮道偷偷摸摸地送给荣禄呢?不要说所谓照会的内容荒诞不经,荒唐无据,而当时战事未开,洋人们有什么必要要挟帝国朝廷呢?

可惜当时没有人这样想过。

后人不断地“考证”和“分析”这份在帝国最危急的时刻出现并最终导致了帝国厄运的“洋人照会”,其结论和百年前帝国大员袁昶的声音一模一样:这是一封伪造的外交照会。换句话说,这份照会和洋人们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中国本土制造出来的。

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案值”最高、使国家为此付出的代价最大的一宗“造假案件”。

造假者,载漪也。售假者,荣禄也。

制造这样一份“假照会”,载漪有充分的“作案动机”。当时在整个帝国内,只有这个端郡王更急切地想让帝国和洋人立刻真枪实弹打起来。因为不把洋人们赶走,或者把洋人们打服,他的儿子就别想登上帝国的龙位。而要和洋人们“和平解决”,就等于宣布他的梦想的破灭。尽管他已经成为北京义和团实际上的领袖,尽管他不断地在慈禧太后面前描绘义民的“法术”是如何的灵验,尽管他身先士卒地带领义和团和帝国的兵勇对洋人的各个目标猛攻猛打,但是,慈禧还是犹豫不决,这一点令他寝食不宁,坐卧难安。在最后的时刻,他必须要想出一个能够促使太后下决心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你不是还对洋人们还报有幻想吗?洋人们可要对你不客气了!

帝国没有人不知道慈禧的最大特点,同时也是最大的弱点:爱权力胜过爱一切。

但是,载漪能够制造出假照会,可要是由他直接送给慈禧,恐怕会让慈禧看出来破绽。老佛爷精得很,对谁的话都不会轻信,满朝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荣禄。载漪和荣禄,从官场上讲,可以说是一对在慈禧面前争宠的死对头。载漪知道荣禄对他们载家兄弟压根儿就看不起,载家兄弟如今纷纷掌握军政大权的现实也是荣禄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这会夺了他在太后面前的风光。但是,载漪作为帝国的一个官员,官场的奥妙还是懂一些的,他可以肯定地说,只要假照会到了荣禄手里,他就会当真地送给太后,一刻都不会耽误。

载漪说对了。作为帝国最精明的官员,荣禄从那个罗粮道手里接过“洋人照会”的时候,他只扫了一眼就知道是假的,而且马上就明白是谁、为什么造的假,同时,他几乎是立即便决定了把这个玩意儿赶快送给太后。他头脑的运算程序是:第一,弄来这么一个关系到太后最切身利益的东西,是有大功的;而太后知道,罗嘉杰是自己的人,这东西等于是自己弄到的。把照会直接而迅速地送给太后,说明自己和太后一直同心同德,后果无论怎样,此举定能加强太后对自己的信任甚至是依靠。第二,如果真的把洋人打败了,载漪当上了太上皇,就凭自己的这个举动,也只能得势而不会吃亏。第三,如果洋人们将来占了上风,自己可以“反戈一击”,站出来揭发载漪的“造假罪行”,闹不好在洋人那里还有功可立,至少会在和洋人们过不去这一点上有一个开脱自己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