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谋逆(第9/39页)

能被隋炀帝和李渊同时看重的人,不可能是废物,自然也有他的一套,所以裴寂和刘文静一样,也看出了隋的衰落迹象。

隋正在走向衰亡,裴寂必须尽早做打算,“择良木而栖”。

裴寂在寻找着,寻找自己可以栖息的“良木”,李渊就这么走进了裴寂的视野。

在隋炀帝和李渊之间周旋,给了他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长时间对局势的观察,裴寂也看出了李渊的潜质。裴寂和刘文静不一样,虽然他也想知道,李渊有没有野心,有没有夺取天下的企图,可他并不像刘文静一样,急于用各种方式试探李渊,他觉得自己如果走进了李渊的内心,自己就是不问,李渊到时候也会告诉自己的。他用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先一步步地走进李渊生活,然后再走进李渊的内心,最后直到李渊离不开他。

刘文静为人太方,裴寂为人太圆。李世民经常想,如果这两个人在为人处事上能中和一下,一定是个完美的人。

走近李渊,进而走近李渊的心里,对善解人意的裴寂来说,并不难。在几次和李渊的推杯换盏,声色犬马中,他很快就看出,李渊是有雄心壮志的,当然,李渊也和大多数男人一样,是个酒色之徒。于是,他投其所好,时常用好酒、美女招待李渊,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人。

“知我者,莫如裴监呀!”李渊无数次大发感慨道。

知李渊者,能不是裴寂吗?别说他知道李渊喜好喝什么样的酒,就是李渊喜欢什么样的女人,他也知道。喝花酒让裴寂成了李渊最志趣相投,也最值得信任的人。

刘文静之所以选择裴寂去说服李渊谋反,就是因为这一点。刘文静和裴寂很早就认识了,两个人也曾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的个性差异越来越大,摩擦不断,关系大不如前而已。

刘文静看不起裴寂的见风使舵,裴寂嘲笑刘文静是个自命不凡的蠢蛋。不过,也正是裴寂的见风使舵,让他既成了隋炀帝杨广的亲信,也成了后来唐高祖李渊的宠臣。当然,成为李渊的宠臣是后话。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李世民、刘文静最鄙视裴寂“滑头如泥鳅”,可他们鄙视的,最终却成了说服李渊的利器。

隋朝气数已尽,裴寂不会不给自己找后路,攀附上最有可能夺得天下的李渊,是他时时刻刻想要做的事。刘文静以他对裴寂的了解,觉得成功的把握很大。

“好!肇仁兄,那咱们就各司其职,我想办法尽快放你出来,而你呢,按你的计划,说服我父亲!”李世民最后说。

李世民自始至终没有从嘴里说出裴寂这个人名,他还不想把“阴险、卑鄙”这样的词往自己身上揽。他更没有透露一旦裴寂不答应就杀了他的话。虽然刘文静说男人想成事就要“狠”,可他还是不想让刘文静觉察出自己真有那么“狠”,太“狠”会让人“敬而远之”,这不是他想要的。

那时候的李世民,已经知道“攻心术”的重要了。

第二节 野心家的风云际会

(5)

李世民和刘文静在狱中会谈过后,马上发动京城的关系,两个月后,刑部一纸文书就到了太原留守府,刘文静出狱了。

洗去几个月来牢狱的“晦气”,换好衣衫,准备参加几个平素要好的朋友为他举办的“压惊”宴时,李世民来了。看着行色匆匆的李世民,刘文静知道,定是为了劝说李渊起义之事。但为何如此匆忙却又让他满心狐疑。

李世民满脸涨红,双目圆睁的样子吓了他一跳,他何曾看到过李世民这副模样?

“二郎何故如此面孔?”刘文静大为诧异。

“肇仁兄啊!肇仁兄啊!”李世民连叫几声,头摇得像个拨浪鼓,“大事不妙啊!大事不妙!”

“到底出什么事了?”刘文静知道一定有了什么变故,他把李世民拉到僻静处,低声问。

李世民探头朝外看了看,又将门掩上,虽然竭力压低嗓音,却还是怒声道:“什么‘待刘武周南侵时再说……’你说说,你说说,这……这……”

李世民说着话,人已经在房内开始转圈了。

刘文静听得有些懵里懵懂,不知什么意思,正待要问,李世民突然停住转圈,抓起案几上的一只茶壶,摔了出去,一脸的杀气腾腾。刘文静这才相信之前别人和他说的,说李世民别看平时温文尔雅,实则性格刚烈,不发脾气则已,一发脾气就脸色涨红,怒目圆睁,很是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