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谋逆(第10/39页)

刘文静瞬间也有些害怕起来,生怕李世民抽出他腰间的宝剑,向自己刺来。急忙劝他道:“何事呀!二郎!这是所为何事啊,让二郎这么生气?来来来!先喝杯茶……喝杯茶慢慢说……来人啊!”

刘文静叫了一声,想让下人再上一壶好茶来,李世民却制止住他说:“肇仁兄,我现在哪有心情喝茶?我都快要急死了!”

“二郎为何事而急?莫非是唐公……”

刘文静觉得,没有什么事能让李世民急成这样了,一定是关于李渊的,关于起兵的事。果然,李世民急急说:“还能为何!知道他说什么吗?他说还要等待时机,还说什么时机不到,我问什么时候时机就到了?他说刘武周南侵!刘武周南侵时,时机就到了……看看!看看!这……这种事,怎么能由别人来决定呢?自己的命运,怎么能交到别人手里呢?什么意思?就是说,只有刘武周南侵了,才是机会到了?才会行动?那么,刘武周要是不南侵呢?刘武周突然暴亡了呢?那岂不是就……就……不行动了?如今,刘武周已经计划攻楼烦郡了……还说时机不到?”

李世民压在心里的一肚子火,瞬间爆发出来。如果说这话的不是父亲,他一定会怒骂,甚至挥刀将其斩了。可那是他父亲,是眼下实施大计划,实现大目标的主要人物。他必须哄着他,让着他,直到他行动起来。那时候的他,很是懊恼,觉得空有一番志向无法实施,而无法实施的原因是自己手中无权。

“我并非喜欢权力,我只是想用权力来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可没有这权力,我就做不成。”

李世民在和父亲对完话后,压抑着快要爆发的情绪,回到自己屋里后,和妻子长孙氏说起时,就发了如此的感慨。和长孙氏说的时候,他满脸是泪。在别人面前一直保持着“硬汉”角色,从不流泪的李世民,也只有在妻子长孙氏面前,才会暴露出他内心脆弱的一面。

原来,李世民眼见刘文静要从狱里出来了,说服父亲起义的计划也要启动了,便想事先在父亲那里探探口风。于是,他对父亲说,天下纷纷扰扰,圣上暴虐无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说不定过不了多少日子,晋阳城就会沦为各方战场。在这么严峻的形势下,父亲若只想着忠君、守小节的话,很可能会失大节。一旦那些叛贼除不了,圣上又会如何对待父亲您呢?很可能等来的是严刑。在太原,在这个“唐尧之地”丢了命,定会被天下英雄耻笑。

李世民知道父亲在乎天下人对他的评价,也在乎“天意”,便利用“唐尧之地”,被天下英雄耻笑来刺激父亲,也确实让李渊内心产生了震荡,可不是吗?现在起义军越来越多,越来越疯狂,难保自己在镇压时不会输,一旦输了,那一直盯着自己的表弟隋炀帝,不就借机把自己杀了吗?在太原翻船,也确实有失脸面。可是,也正因为在“唐尧之地”,丢命甚至失败都可能引起天下英雄耻笑,他才不能莽撞行事,如果自己也像杨玄感一样,起义失败,自己不仅会被天下英雄耻笑,而且还会得到叛逆的骂名。

“二郎,你血气方刚,父亲不怪你!可这事容不得半点马虎!此事搞不好,下场会和那杨玄感一样惨,给天下英雄徒增笑料!”李渊倒反劝起了李世民。

李世民没想到,自己的这番刺激,竟然刺激得父亲更不敢动了。李世民怔了半天,竭力压抑情绪,这才没顶撞父亲,而是耐心解释说,如果能应该顺民意,兴兵起义的话,老百姓拥护,天下英雄也会敬仰,且也只有起兵,李家家族的安危才能保证。还说那杨玄感谋反,想必会让皇上对臣子更加防备,在这乱世,哪里能保证没有失误,这些正常的失误,很可能成为皇上冤杀大臣的借口……

李渊表面波澜不惊,但却惊诧于这个次子对时局,对皇上心理分析的精准,更吃惊于他的大胆。李渊的心里泛起说不出的滋味,觉得这个次子太聪明,不是好事。他决定打压一下他的“嚣张”气焰。

“二郎,你分析得很有道理,可……还是不到时机!”

李世民对自己说服不了父亲早有预料,并不是很吃惊,若能说服,他又何苦要让刘文静、裴寂出面呢?

“起兵要募兵,募兵要理由,只要刘武周南侵,我们就有了蓦兵的理由!”李渊说,他表情淡淡,心不急,气不燥,视线在李世民身上扫着。

李世民的血往头顶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