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这一次,是真的走到岔路口了(第9/16页)

西方人常说,胜利者无须被指责,但我们还是不得不习惯于时刻听到对中国社会的抱怨和牢骚——我们自己也经常是抱怨的来源之一;我们也习惯于每星期看到一篇“中国崩溃论”风格的评论——不只来自国外媒体。但是就在这一片嘈杂中,中国悄然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业社会。不过很显然,大部分人,无论是唱衰中国的批评者还是称颂中国的赞美者,还不太习惯这个现实,因为双方依然在用陈旧的言辞来批评或者赞美中国。

这倒可以理解,因为中国取得这个经济地位没几年。现在中国钢产量等于世界其他国家之和,可2004年的时候,世界钢产量已经10亿吨开外了,中国只占2.8亿吨,才1/4强;2010年中国发电量超过美国,可2004年中国的发电量才刚到美国的一半;201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超过美日德之和,2004年只有507万辆,不到美日的一半。6年过去,这些数字就翻番了。这种指数增长式的发展节奏,谁也没那么容易适应。

能够把握这种节奏的人也不是没有,毛泽东在1957年就勾画出钢铁产量15年超英,50年赶美的大目标——那年中国的钢产量突破了500万吨,是英国的1/4,美国的1/20,简单算一下的话,就是15年要翻两番,50年要翻四番。1980年,总设计师邓小平又提出到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要翻两番,也就是说我们的伟人不但能掌握,还能实现这种节奏。

咱们平常人做不到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也不错。如果我们找来以前的统计年鉴,把各种工业产量画在一张图上,很容易发现,这些数字大体上是沿着一条增速越来越快的增长曲线在上升,这条曲线就是我们初中课本上的“指数函数”。

我们的工业化进程是一种“指数增长”。关于指数增长有不少古老的寓言,其中有一个说:池塘的浮萍面积每天增加一倍。如果一个月能够长满池塘,那么多少天才长满一半?答案出人意料却又无可置疑:第29天。刚刚过去几年的惊人增长,就是中国工业化浮萍的第30天,但绝不是最后一天。

什么是工业化——网上说的尽是废话

为什么“靠自己”会为中国带来奇迹,为什么中国会发生这样的指数增长?

原因在于工业化,工业化这个话题差不多要花一整本书来讨论,才能说到个皮毛。因为工业太复杂了,我们这代人就生长在工业化进程中,也要到30多岁才能领悟到它的冰山一角,不管读者老师您现在是在地铁中,还是在厕所里看这本书,您的时间宝贵,不能要求您也从头领悟一遍。既然说到了工业化,那就直接说说什么叫工业化好了。

本来想上网搜一个工业化的定义粘上来,结果找了半天,发现全都是废话。真是很纳闷,人类工业革命了200多年,发达国家都开始“去工业化”了,为啥就没人愿意给“工业化”研究出个类似于“E=MC2”、“两点之间最短间距是直线”那样的精确定义出来?

这种事其实也正常。18、19世纪大英帝国靠海权称霸世界,但是假如那时候有互联网,搜查“海权论”肯定也是搜不到的。因为一直到19世纪的最后几年,美国人马汉才提出“海权论”,等他的《海权论》一套三本出齐,无畏舰建造大赛已经开始,大英帝国的海权已经快要丢了。

眼下美国也在去工业化,中国的工业规模已经超过美国,等再过几年,中国也会变成无可撼动的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就像美国人在英国的海上霸权没落之前出了“海权论”一样,眼下正好也该轮到中国人弄明白什么叫“工业化”了。可惜眼下国内的公共知识分子心思还不在这上面,没出名的研究出名,出了名的研究投机,不会投机的研究唱衰,不会唱衰的研究造谣。笔者伤不起,只好自己先拿个定义出来。

要说什么是工业化,得说什么是工业。现代工业非常复杂,从前面说到的化肥工业就可以看出来,每一套工业体系包含成百上千个部门,成千上万的工序,大概每一个负责任的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者都会被这么多的细节绕糊涂。不过笔者是懒人,那就有懒办法,不管啥工业,说到底都是制造东西。不过我们说的工业不是古代的手工业,而是近现代工业,这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很简单,手工业用手,近现代工业用机器。那么所谓工业,照我看就是“用机器造东西”。

既然工业是用机器造东西,再加个化字算怎么回事呢?大家都买个电脑上网,叫信息化;军队装备上坦克、装甲车,不用跑步前进了,就叫机械化。工业化无非就是普及工业,大部分东西都用机器造。

造东西的机器从哪来呢?就像其他东西一样,还是机器造的。所以工业化的本质就是:用机器造机器,然后再用机器造别的东西。既然能用机器造机器,1台机器可以造10台,10台可以造100台,生产力就会像“鸡生蛋、蛋生鸡”一样形成指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