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这一次,是真的走到岔路口了(第7/16页)

有了工厂就有化肥,从1970年之后,平均每年化肥产量增长100万吨,1975年之后每年增加200万吨,相当于1970年的化肥总产量。而在这之前,由于没有突破关键技术,我们建化肥厂还必须进口关键设备,20世纪60年代我们的化肥产量平均每年只能增长20来万吨,对应的粮食产量起起伏伏,10年只增长了3000万吨(按1958年算),印度同期靠买化肥,买设备造化肥,粮食产量也增长了3000万吨。

数字是繁琐的,但把这些数字堆在一起,又一次无可争辩地表现出了一个指数增长态势。农业化社会并没有什么指数增长,所以用农业社会的思维做出的政策很难考虑到自己会被别人的工业化指数增长甩掉。

农业社会只有一种指数增长——王朝更替的时候,流民的增加是指数式的,这个指数增长总是创造一些历史奇迹。所以我们在被逼无奈的时候,没有放弃努力,而是干脆懵懵懂懂地决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结果奇迹就降临在我们身上。印度几千年都没出过陈胜吴广,不知道啥叫指数增长,不知道啥叫滚雪球,自然就错过了和我们一起打开物质财富指数增长的阀门的机会。

工业都是相通的,我们的农药工业、农机工业也按照和化肥工业差不多的路数发展起来。以指数式增长生产出化肥、农药、水泵、农业机械、地膜和塑料水管,保证了中国粮食亩产增长保持在平均每年10公斤以上,远远高于人口增长率。与此同时,印度的粮食亩产量平均每年增长不到2公斤,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量增长速度逐渐开始低于人口增长速度,到了印度的90后长大成人的时候,他们就算把裤腰带勒断,也不可能再勒出余粮用来出口了。

这些数字说明,当我们开始积富积强的时候,印度开始积弱积贫。现在中国的粮食可以吃一半,另一半喂猪、喂牛、喂鸡,自己吃肉。每年吃的肉比印度人多10倍,每届奥运会金牌比印度多得多。

从笔者记事起,批评中国独立自主搞工业就是时尚,现在仍然还有这样的人。在很多知识“精英”的眼里,中国只要独立自主就肯定错过了点什么。但是错过了什么呢?中国和印度都是从殖民地半殖民地起家的农业国,我们错过的大概就是印度拥有的。可是印度又拥有什么呢?印度招标买三代半的“阵风”战机的时候,我们的四代机已经在天上飞了,印度靠购买国外的技术试着搞两弹一星的时候,我们已经能把两弹一星打下来了。

印度还拥有百年老店塔塔钢铁集团,世界第一大钢铁公司“米尔塔”的总裁是印度裔,印度是世界第三大铁矿出口国,印度从始至终都可以买到任何先进技术,还有美苏俄日欧联合国三天两头地送来各种援助、贷款……我们没有这些,我们只有十几倍于印度的钢产量。和1949年只占印度1/10的钢产量相比,我们拥有的只是里里外外100倍的变化。我们拥有的只是一个世界最大的工业化国家,我们拥有的,只是“靠自己”三个字。

我们是否处在“第30天”中?

“靠自己”三个字背后承载的是我们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民族自尊,这种自尊是骨子里的,只要一有机会就会迸发出来。1950年,志愿军去朝鲜打仗,毛泽东是这么说的:“美军钢多气少,我军气多钢少。”那一年,美国钢铁产量8700万吨,是中国的142倍。中国的61万吨钢铁里大半是铁匠铺炼的生熟铁,如果只比钢产量,这个差距将达到惊人的368倍。平均到每个人头上,美国人均钢产量接近半吨,可以造半辆吉普车,中国只有7两,连做一把刺刀都不够。

有没有足够的钢铁,成了中国和帝国主义之间最直观的差距。在上甘岭战役中,美军每天投掷数十万发炸弹、炮弹,把上甘岭的花岗岩山体削低了3米,为了抗住这样的狂轰滥炸,志愿军的办法竟然是靠从敌人的哑弹里拆出炸药来挖防空洞。

炸弹的外壳是铸钢,炮弹的外壳是锻钢,炸药更是巨大的联合化工设备的产品,每一座大型化工厂用掉的钢铁数量都相当于当时中国十几年钢产量总和。如果考虑到钢铁质量的话,随便一座现代化工厂用到的钢铁都有几百个品种,其中90%的品种,当时的中国连50克都不能冶炼。

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钢铁产量多的一方多半会赢。所以,尽管志愿军凭着“气”在朝鲜顶住了帝国主义的进犯,中国人还是认识到了巨大的危机。此后的几十年,中国人全力以赴地增加钢铁产量,根本不需要有什么人动员。

1958年“大炼钢铁”在中国成为了一个全国性运动,连宋庆龄都在后花园里支高炉。虽然“大炼钢铁”问题不少,但当年提出的口号“十五年赶上英国”,变成了精准的规划。15年后的1973年,英国钢产量2665万吨,中国产量2522万吨,基本追平。再过5年,1978年,中国的钢产量已经超过英国1000万吨。但国家依然在鼓励节约钢铁,把所有能省的钢铁都省出来用于扩大再生产。我记得80年代的课本、宣传画还在鼓励小学生把路上捡到的螺丝帽、铁丝,送到就近的工厂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