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疑案迷踪(第14/19页)

联系传说中的“草房诞子说”,至少可以做出以下几种推测:

第一,正史档案中的汉女“钱氏”,可能就是民间传说中的汉女“李氏”,她在承德狮子园的“草房”里生下了乾隆后,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弄到北京的雍亲王府里来,成了雍亲王的低级侍妾“格格钱氏”。

第二,在“草房”里生下了乾隆的的确是汉女“李氏”(或其他传说中的汉女),但由于地位太低,或者像传说中说的,李氏因为长相丑陋,胤禛只想要儿子不想要她,所以在雍亲王府里给小弘历另找了一位养母——“格格钱氏”。

第三,乾隆的确是“格格钱氏”所生,而且就出生在雍亲王府。

第四,“格格钱氏”可能在康熙四十九年“木兰秋狝”时陪胤禛住在狮子园,发现怀了孕,不便带回北京,所以就留下来一直待到第二年把孩子生下来。

不论是以上哪种说法,有一点是肯定的,生下弘历的这个女人,产子时最高的身份,可能就是汉女“格格钱氏”。如果钱氏只是乾隆的养母,而其生母另有其人,那么这位女子的地位也只会比“格格钱氏”更低,有可能就是做粗活的宫女甚至宫外女子。至于“避暑山庄说”,其实是附会在“半个汉人”说法上的一个小细节,不过这个细节非常“敏感”,因为它关系到一位大清皇帝的血统是否纯正高贵的问题,所以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代皇帝,才会对这个说法“前赴后继”地“敏感”不已。

比较接近真实的推测是:因为汉女的身份,或者再加上本人姿色平庸,“格格钱氏”在“雍亲王时期”即使有了个儿子(不管是亲子还是养子),却也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她的儿子“子以母贱”,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也一直没有得到父亲雍亲王的多少关注。至于当雍亲王变成了雍正皇帝后,“格格钱氏”突然时来运转,一下子从“格格”变成了“熹妃”,还改了一个高贵的姓,其主要原因应该是“母以子贵”。因为在当亲王的时候,胤禛春秋鼎盛,总觉得自己有的是生儿子的机会,所以对这个身份低下的儿子并不重视。可没想到等到他继位时,存活下来、已经长到十多岁的儿子,只有三阿哥弘时、四阿哥弘历(即“格格钱氏”生的这一位)、五阿哥弘昼三个,即使是按照排行来算,弘历也是第二位可能的继承人。更何况,长大的弘历在兄弟辈中逐渐显示出了非凡的聪慧和优秀,越来越为雍正所看中。这么一个优秀的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皇帝的儿子,如果有一个汉族血统的母亲,说出去不太好听。于是,“熬”了20年的“格格钱氏”,终于沾了好儿子的光,改了满洲大姓、封了妃子。再后来,年贵妃和皇后相继去世,熹妃一时成为后宫地位最高的人,统摄六宫。雍正暴崩后,弘历成了乾隆皇帝,熹妃成了皇太后。皇太后高寿、健康,享尽了人生的荣华富贵,被称为“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太后”。

引人注目的是,这位皇太后多次被“皇帝儿子”侍奉着出游,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多次到塞外避暑山庄……登泰山是为了皇帝“封禅”;去避暑山庄是从康熙开始的皇家传统(当然也可能和“草房诞子说”有关);至于下江南呢,据说是为了巡视“海塘”,也就是为防钱塘江大潮成灾而修建的堤坝,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民间广为流传的“海宁换子说”。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想想:乾隆四次陪太后南巡,其实是陪母亲“回家看看”。钱氏是江南大姓,皇太后的老家有可能就是海宁,也有可能是嘉兴、绍兴、苏州、杭州、南京……或是南运河岸边、钱塘江江边的某个小村镇,是不是凡南巡巡幸过的地方都有可能呢?这一切,都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嘉庆遇刺之谜

在清代宫廷史上,有一位皇帝差点在宫廷里遇刺,他就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琰,1760-1820),而且是两次遇刺,两次未遂。

第一次发生在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皇帝自圆明园还宫(紫禁城),将入顺贞门时,突然有一个叫陈德的人持刃向他扑来,几乎遭遇不测。事过十年,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突然有一伙天理教徒,分两队从紫禁城的东华门和西华门突入宫内,其中一队一直攻到隆宗门外,被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等组织的侍卫击退。因这一年为农历癸酉年,所以史称“癸酉之变”。这次嘉庆本人不在现场,有惊无险,但“变生肘腋,祸起萧墙”,是“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其震撼力是前一次所无法比拟的。

厨役行刺嘉庆

关于嘉庆第一次遇刺,《清史稿》和《清实录》中的记载都比较简略,好在故宫博物院掌故部编的《掌故丛编》中有一套《嘉庆八年仁宗遇刺案》资料,详细记载了此案的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