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疑案迷踪(第13/19页)

三是清代官修《热河志》中专门将“草房”记入“狮子园”条目中。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为什么要将这一处不登大雅之堂的“草房”记入其中呢?

关于“草房诞子说”的“女主人公”,除了李氏女子一说外,还有“傻大姐”说、“承德贫女”说等多种说法。不论是哪一个版本,要说明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乾隆的母亲是一个汉女,乾隆有一半是汉人血统。之所以有这样的传闻,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雍正继位前后的种种劣迹,使他树敌太多,这段“鹿血”传闻,让他的“公众形象”又降低了一层。第二,乾隆“半个汉人”的身份,则反映了当时具有“反清复明”情怀的人的一种愿望。当然,相比“半个汉人”的说法,还有一种更彻底的、更符合汉人口味的说法——乾隆的父母都是汉人,所以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汉人。

“海宁换子说”

所谓“海宁换子”,说的是乾隆本是海宁陈阁老(陈世倌)之子,他出生的时候,正好雍亲王胤禛也生了个女儿。结果胤禛“偷龙转凤”,偷偷地把女儿换给了陈阁老,而把陈阁老的儿子——即后来的乾隆留在了府里,当作自己的儿子。最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晚清天嘏所著的《满清外史》中的《弘历非满洲种》,后来蔡东帆(藩)的《清史通俗演义》、钱塘九钟主人《清宫词》、许啸天《清宫十三朝演义》等都将“海宁换子说”大加演绎,而影响更大的,则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书剑恩仇录》。

金庸是浙江海宁人,他从小听的就是有关乾隆的种种传说,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而展开的。书中,反清帮会——红花会的总舵主于万亭秘密入宫,将乾隆生母陈世倌夫人的一封信交给乾隆,信中详述当年经过,还说乾隆左股有胎记。金庸还虚拟了乾隆的亲弟弟陈家洛这一人物,陈家洛继于万亭之后成为红花会总舵主,在得知自己与乾隆的身世后,曾试图劝说乾隆与红花会结盟,恢复汉人朝廷,但最终失败。

金庸的武侠小说精彩纷呈,在华人世界流传极广,“海宁换子”的故事因小说的流传而广播海内外,让一般没有历史常识的读者信以为真,但事实并非如此。

野史、小说里都说当乾隆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陈世倌后,对陈优礼有加,官拜内阁大学士。乾隆朝确实有个内阁大学士叫陈世倌,但此人并没有得到乾隆帝的“优礼”,却因一次无关紧要的出错而被乾隆帝训斥了一番,革掉了官职,一点情面都不留。如果陈世倌是乾隆帝的亲生父亲,何至于如此无情?!

更重要的是,乾隆降生时,胤禛的长子、次子虽然已夭折,但第三个儿子已经8岁,且有一个王妃已经有孕,而此时胤禛才34岁,正当壮年,生儿子的机会有的是,哪有必要偷偷摸摸地用女儿去换个儿子进来。所以,乾隆是“纯种汉人”的说法荒诞不经。不过,近年来发现的一则史料,使乾隆是半个汉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最接近于真相的说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近年公布了一则雍正元年初册封妃嫔的原始档案,全文如下: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晋)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晋)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该部知道。

这件档案是未经任何篡改的原始资料,其可信性和权威性是无可置疑的,而根据这份原始档案而修纂的《清世宗(雍正)实录》则这样记载:

(雍正元年二月)甲子(十四日),谕礼部:奉皇太后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禄)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懋嫔,格格耿氏封为裕嫔。尔部察例具奏。

上述两份资料有不少不同点,比如,裕嫔、懋嫔的姓氏对应错了,不过最大的不同点是:被封为熹妃的,在原始资料中是“格格钱氏”,到了《清世宗实录》变成了“格格钮祜鲁(禄)氏”。册封“熹妃”是同一天发生的同一件事,被封为熹妃的钱氏和钮祜禄氏应该就是一个人,那为什么她们在不同的记录里有着不同的姓氏呢?其实,姓氏本身就能说明一些问题。钱是汉族的姓氏,清朝特别是清初,汉族人的地位是很低的,汉女哪怕入了宫入了王府,也很少有机会当上高等级的皇家嫔妃或者王爷妻妾。钮祜禄这个姓呢,那可就大不相同了,它是满洲八大姓氏之一,而且是出皇后的姓氏:前有康熙帝的孝昭仁皇后(顾命大臣遏必隆之女),后有道光帝的孝全皇后,还有实际上比西太后慈禧地位更高的东太后慈安——这些钮祜禄氏,可都是她们的皇帝丈夫在位时封的货真价实的皇后,至于清史上的钮祜禄皇妃等,那就更多了……两相比较,“格格钱氏”变为“格格钮祜禄氏”的目的就很明显了——就是要抬高这个女子的身份。也就是说,作为雍正第四子弘历(后来的乾隆帝)母亲的那个女人,应该是一个汉族女子,后来为了要抬高身份而改了一个满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