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分等分类三题之三:品位结构中的士阶层(第19/21页)

(121)杨宽:《古史新探》,第248-249页;《西周史》,第783页。

(122)江永:《乡党图考》卷五《冠考》,《清经解》卷二六五,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2册第309页中栏。

(123)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717-718页;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0页。“缓”或释为穿玉玦以饰佩之“绶”,或释为“轻裘缓带”之“缓”,近于“褒衣博带”之“博”。

(124)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38页。对“章甫、絇屦,绅带而搢笏者”,杨倞即以孔子“逢掖之衣”、“章甫之冠”释之,见董治安、郑杰文:《荀子汇校汇注》,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970页。这段史料又见《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见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9页。对端衣、玄裳、冕,孔广森、王先谦、王聘珍等释为斋服和祭服,参看黄怀信:《大戴礼记汇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上册第50-51页。又见《孔子家语·五仪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盐铁论·刺议》:“文学曰:……衣儒衣,冠儒冠,而不能行其道,非其儒也。”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17页。即用其意。

(125)《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列传》。

(126)《孔丛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9页。

(127)《史记》卷九七《郦生陆贾列传》。

(128)《史记》卷九九《刘敬叔孙通列传》。

(129)张双棣:《淮南子校释》,第1381页。

(130)汪荣宝:《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30页;韩敬:《法言注》,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37页。

(131)周锡保先生云:“郦食其以儒衣而冠侧注见高帝,注解云:‘儒冠,侧注也。’故亦为儒者所服。”《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第83页。但周先生没给“注解”的出处。按《史记》卷九七《郦生列传》:“状貌类大儒,衣儒衣,冠侧注。”《集解》引徐广:“侧注冠一名高山冠,齐王所服,以赐谒者。”没说是儒冠。《汉书》卷二七《五行志》提到:“昭帝时,昌邑王贺遣中大夫之长安,多治仄注冠,以赐大臣,又以冠奴。刘向以为近服妖也。”“仄注冠”即“侧注冠”,也没说是儒冠。查谢肇淛:《五杂组》卷十二《物部四》:“儒冠,侧注也。”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57页。但谢氏所云,恐系臆说。

(132)《唐六典》卷二一《国子监》引,第559页(标点略有变动)。又见《太平御览》卷二三六《职官部·博士》引《汉旧仪》,原文“玄端”误作“立端”。第2册第1118页。

(133)《汉书》卷七一《隽不疑传》。

(134)《后汉书》卷二《孝明帝纪》注引《汉官仪》曰:“三公、诸侯冠进贤三梁,卿、大夫、尚书、二千石、博士冠两梁,千石已下至小吏冠一梁。”又蔡邕《独断》卷下:“进贤冠,公、王三梁,卿、大夫、尚书、博士、二千石冠两梁,千石六百石以下至小吏冠一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页。

(135)可参看重庆市博物馆编:《重庆博物馆藏四川汉画像砖选集》,文物出版社1957年版,第21页;或龚廷万、龚玉等编:《巴蜀汉代画像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图61-62。但此图中下方之背面二人之冠,被说成是“委貌冠”。又刘志远等先生云经师所服为“高冠长服”,见其《四川汉代画家砖与汉代社会》,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00页。按经师所戴,实即进贤冠。

(136)可参看王建中、闪修山编:《南阳两汉画像石》,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图34;或闪修山、陈继海、王儒林编:《南阳汉代画像石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图12。

(137)以武氏祠画像石为例,所见孔子戴的就是进贤冠,孔子弟子大多也是进贤冠。可参看朱锡禄:《武氏祠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孔门弟子,第69页孔子见老子(老子亦戴进贤冠),第71页孔子和何馈。一说孔子所戴为高山冠,高山冠与进贤冠形制相近,画像中不好区分。汉人尊孔子为“素王”,给他戴上高山冠也是有可能的。

(138)《续汉书·舆服志下》。

(139)《史记》卷五九《五宗世家》。《索隐述赞》:“河间儒服。”

(140)《汉书》卷二一上《律历志上》:“劾寿王吏八百石,古之大夫,服儒衣,诵不详之辞。”

(141)《汉书》卷八八《儒林王式传》。瞿兑之先生因云:“博士服盖有特制,而史不详。”见其《汉代风俗制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85页。但我们认为,这“博士服”就是传统的儒服,并非另有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