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叠压与并立:从“爵—食体制”到“爵—秩体制”(第20/25页)

(4)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325页。

(5)齐思和:《周代锡命礼考》,收入《中国史探研》,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0页;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6)段志洪:《周代卿大夫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9-14页。

(7)晁福林:《先秦时期爵制的起源与发展》,《河北学刊》1997年第3期。

(8)丁山先生说:“禹为后土,弃为后稷,皋陶作士,垂作共工,伯益为虞,伯夷作秩宗,夔为典乐,这都不过说明中国文物的创造者,也就是文物制度之神,拿初年社会学和史前神话学来解剖这类创造神话,都可作合理的解释。”见其《商周史料考证》,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页。

(9)《史记》卷二《夏本纪》正义引《帝王纪》。

(10)《左传》哀公元年、隐公十一年、襄公二十五年。

(11)对“世官”概念,学界用法不一。杜正胜先生云:“由贵族世代执政,谓之世官。”见其《周代城邦》,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79年版,第93页。杜先生所用“世官”,跟“世卿”是一个意思。按《左传》隐公八年:“官有世功,则有官族。”《国语·楚语下》:“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韦昭注:“能言,能言其官职也。物,事也,以功事赐之姓。官有世功,则有官族,若太史、司马之属。”可见“官”特指具体官守,如太史、司马之类,其官名还可以用为姓氏。所以世官制与世卿制应有区别,后者指世代执政的制度,前者指世代承担特定官职。铜器铭文中所常见的“司乃祖考事”,就是“世官”。

(12)《左传》成公九年、定公五年、襄公二十九年、昭公十三年、昭公十五年。

(13)《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

(14)陕西周原考古队:《西周微氏家族青铜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版,第58页以下;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7页以下。

(15)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十《史林二·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

(16)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第295-304页;黄盛璋:《西周铜器中服饰赏赐与职官及册命制度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1期。

(17)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周室班爵禄》:“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代耕而赋之禄,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是故知天子一位之义,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禄以代耕之义,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不明乎此,而侮夺人之君,常多于三代之下矣!”《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72页;花山文艺1991年版,第332页;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257页。

(18)如白刚先生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一卷(总论卷),就采用了“等级君主制”概念。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又张荣明先生称:“周代国家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具有方国联盟的性质;另一方面具有贵族等级君主制色彩。”见其《商周的国家结构与国家宗教》,《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2期;《殷周政治与宗教》,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5章。徐中舒先生称周朝为“君主等级制”,以与战国秦汉以下的“君主集权制”相区分,见其《孔子的政治思想》,收入《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中华书局1998年版,下册第1172页。

(19)分见《战国策·魏策》,及《汉书》卷一《高帝纪》汉高祖诏:“爵或人君,上所尊礼。”颜师古注:“爵高有国邑者,则自君其人,故云或人君也。”

(20)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八《桓帝》,中华书局1975年版,上册第210页。

(21)《国语·晋语八》:“是故天子祀上帝,公侯祀百辟,自卿以下不过其族。”《国语·楚语下》:“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礼记·曲礼》:“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礼记·王制》:“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礼记·祭法》:“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荀子·礼论》:“郊止乎天子,而社止于诸侯,禫及士大夫。”(“禫”原作“道”,据钱大昕说改,参看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下册第350-351页。)《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天子祭天,诸侯祭土。天子有方望之事,无所不通。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内者,则不祭也。……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