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史、学术史到思想史(第11/11页)

32 2004年,由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王蒙和杨振宁领衔发布的《甲申文化宣言》,强调“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仁、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载2004年9月5日《中国青年报》。

33 比如蒋庆、盛洪、陈明、康晓光等,他们有的提倡“制度化儒学”,有的认为儒家思想可以“为万世开太平”,有的甚至认为应当把“儒学”作为中国的宗教。

34 这份上书中说,中国处在很危急的时刻,“一个时期以来,一批‘精英学者’主要宜扬西方的新自由主义。这种思潮成为践行‘三个代表’思想、推行‘私有化’的有力助手。但随着私有化和贫畜悬殊、两极分化现象的凸现,这种赤裸裸的资产阶级思想遭到越来越强烈的反对。"

35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何新,他在2006年一份据称已经上报高层的报告中说,“自由主义精英当前所极力鼓吹的某些‘深化改革措施’:土地私有化、国企全面私有化,以及党政彻底分离,国家退出国民经济管理等,正是最终将中国引向全面社会动荡的最好步骤。”见其《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及利益集团分析》,引自兴华论坛:http ://bbs.1911.cn。

36 汪晖在《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中对1989年以前中国学界的各种思潮均有所批判,唯一没有批评而只是赞扬的,是留学欧美的学者如崔之元等,他认为“他们的问题具有现实尖锐性”,并引述了其“新进化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批判法学”等。

37 参看南帆《全球化与想象的可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第92-102页。这篇文章写道:“20世纪的历史上演到了最后一幕,全球化终于成为现实——甚至是不可抗拒的现实”,这种忧虑当然有其意义,但是这显然并非全部的历史事实,因为过分夸大了全球化在中国的影响。在中国.社会问题并不完全是全球化的向题,还有历史和传统遗留下来,包括非市场、非全球和非现代的问题。

38 见汪晖《新自由主义的历史根源及其批判——再论当代中国大陆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42期,2001年6月;参看任不寐《新左派是以后现代的面目对毛泽东思想的文学还原》,出处不详,此引自网络版。

39 请注意王小东《中国的民族主义和中国的未来》,出处不详,见网络版。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来甘阳的“通三统”论,他试图沟通孔夫子、毛泽东与邓小平的传统,表明他对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兼采。见氏著《通三统》,三联书店,2007。

40 关于这一派的主张,可以参看刘军宁《自由主义与公正:对若干诘难的回答》,载普林斯顿大学《当代中国研究》2000年第4期,此处转引自网络版。

41 作为思想史研究者,我必须申明我应当持有的立场:第一,理论与观念并非如时装一样越新越好,理论上追逐时尚常常是哗众取宠,当然,保守旧风有时也是故作姿态,仿佛穿前卫的衣服和过时的衣服都是为了“扎眼”一样。思想史研究,首先是历史,即应当是有证据的历史,而不是理论或思想的注脚。第二,中国思想的历史与现实异常复杂,任何清晰的思想立场和理论界限,其实只是主观梳理的结果,任何一种贴了标签的思想,其实都是强调了自己看到的一面,就像盲人摸象时的争论,鲁迅说的“横站”,是超越左右,不固执在一个极端的思想立场上评价当下的思想状况,也不固执在一个价值尺度上评价历史上的思想遗产。第三,如果思想意味着与现实政治有关,那么,在思想史研究中,最好尽可能地使专业学术与现实政治分开,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去做没有思想的纯粹学术,也不念味着要空谈没有学术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