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二 十 一 · 滦 阳 续 录 三(第7/17页)

乾隆壬午九月,门人吴惠叔邀一扶乩者至,降仙于余绿意轩中。下坛诗曰:“沉香亭畔艳阳天,斗酒曾题诗百篇。二人娇娆亲捧砚,至今身带御炉烟。”“满城风叶蓟门秋,五百年前感旧游。偶与蓬莱仙子遇,相携便上酒家楼。”余曰:“然则青莲居士耶?”批曰:“然。”赵春涧突起问曰:“大仙斗酒百篇,似不在沉香亭上。杨贵妃马嵬陨玉,年已三十有八,似尔时不止十六岁。大仙平生足迹,未至渔阳,何以忽感旧游?天宝至今,亦不止五百年。何以大仙误记?”乩惟批“我醉欲眠”四字,再叩之,不动矣。大抵乩仙多灵鬼所托,然尚实有所凭附。此扶乩者,则似粗解吟咏之人,炼手法而为之,故必此人与一人共扶,乃能成字,易一人则不能书。其诗亦皆流连光景,处处可用。知决非古人降坛也。尔日猝为春涧所中,窘迫之状可掬。后偶与戴庶常东原谈及,东原骇曰:“尝见别一扶乩人,太白降坛,亦是此二诗,但改‘满城’为‘满林’,‘蓟门’为‘大江’耳。”知江湖游士,自有此种稿本,转相授受,固不足深诘矣。宋蒙泉前辈亦曰:有一扶乩者至德州,诗顷刻即成。后检之,皆村书诗学大成中句也。

注释

乾隆壬午:乾隆二十七年(1762)。

青莲居士: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杨贵妃”句:杨玉环(719—756),字太真,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在安史之乱爆发后随李隆基流亡途中,因禁军哗变,被缢死在马嵬坡。

译文

乾隆壬午年九月,门人吴惠叔请一个人来扶乩,在我的绿意轩中降仙。乩仙的下坛诗说:“沉香亭畔艳阳天,斗酒曾题诗百篇。二八娇娆亲捧砚,至今身带御炉烟。”“满城风叶蓟门秋,五百年前感旧游。偶与蓬莱仙子遇,相携便上酒家楼。”我说:“那么仙人是青莲居士了?”乩仙批写道:“是的。”赵春涧突然站起来,问道:“大仙斗酒诗百篇,好像不是发生在沉香亭上。杨贵妃在马嵬坡身亡时,年龄已有三十八岁,好像那时不止是十六岁。大仙平生足迹,未曾到过渔阳,怎么忽然感叹起旧游来呢?从唐代天宝年间到现在,也不止五百年。怎么大仙会误记呢?”乩仙只批了“我醉欲眠”四个字,再问他,乩已不动了。大抵乩仙多为灵鬼所依托,但是还要有现实中可以凭附的东西。这个扶乩人,好像是稍微懂得吟咏诗歌的人,学习扶乩的手法而从事这个行业,所以一定要这个人同别的人一起扶乩,才能写出字来,换掉一个人,就不能写字。这些诗也都是流连风光,处处可用。从而可知,这决不是古人降坛。那天,突然被赵春涧言中要害,他的窘迫之状,就十分可笑了。后来,我偶尔与戴东原庶吉士谈及此事,戴东原惊讶地说:“我曾见到另外一个扶乩人,说是太白降坛,也是这两首诗,只改‘满城’为‘满林’,‘蓟门’为‘大江’而已。”可见,江湖游士,自有这种稿本,相互传授,本来就没有必要深究。宋蒙泉前辈也说:有一个扶乩人到德州,诗立刻就写成。后来检索,都是俗书《诗学大成》中的句子。

田丈耕野,统兵驻巴尔库尔时,即巴里坤。“坤”字以吹唇声读之,即库、尔之合声。军士凿井得一镜。制作精妙,铭字非隶非八分,隶即今之楷书,八分即今之隶书。似景龙钟铭,惟土蚀多剥损。田丈甚宝惜之,常以自随。殁于广西戎幕时,以授余姊婿田香谷。传至香谷之孙,忽失所在。后有亲串戈氏于市上得之,以还田氏。昨岁欲制为镜屏,寄京师乞余考定。余付翁检讨树培,推寻铭文,知为唐物。余为镌其释文于屏趺,而题三诗于屏背曰:“曾逐毡车出玉门,中唐铭字半犹存。几回反复分明看,恐有崇徽旧手痕。”“黄鹄无由返故乡,空留鸾镜没沙场。谁知土蚀千年后,又照将军鬓上霜。”“暂别仍归旧主人,居然宝剑会延津。何如揩尽珍珠粉,满匣龙吟送紫珍。”香谷孙自有题识,亦镌屏背,叙其始末甚详。《夜灯随录》载威信公岳公钟琪西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