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十 二 · 槐 西 杂 志 二(第22/43页)

姚安公曰:“讲学家责人无已时。夫急流汹涌,少纵即逝,此岂能深思长计时哉!势不两全,弃儿救姑,此天理之正,而人心之所安也。使姑死而儿存,终身宁不耿耿耶?不又有责以爱儿弃姑者耶?且儿方提抱,育不育未可知。使姑死而儿又不育,悔更何如耶?此妇所为,超出恒情已万万。不幸而其姑自殒,以死殉之,其亦可哀矣!犹沾沾焉而动其喙,以为精义之学,毋乃白骨衔冤,黄泉赍恨乎!孙复作《春秋尊王发微》,二百四十年内,有贬无褒;胡致堂作《读史管见》,三代以下无完人。辨则辨矣,非吾之所欲闻也。”

注释

《春秋尊王发微》:宋代孙复撰。十二卷。全书“尊王”意识强烈。孙复是宋代第一位以《春秋》名家的学者,《春秋尊王发微》也是今存宋人第一部篇幅完整的《春秋》学专著,可以看作是“新《春秋》学”成立发扬的重要标杆。

胡致堂:胡寅(1098—1156),字明仲,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学者称“致堂先生”。胡安国侄。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钦宗靖康初召为校书郎,从祭酒杨时受学。高宗建炎中因张浚荐,擢起居郎。上书陈抗金大计,反对苟安议和,言词切直。绍兴中为中书舍人,力阻遣使入金。出知严州、永州。官至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秦桧当国,深忌之,以讥讪朝政落职,安置新州。桧死复官。卒谥文忠。著有《论语详说》、《读史管见》和《斐然集》等。

译文

东光县有一条王莽河,即胡苏河。天旱时水干见底,发大水时河流涨满,人们常常害怕过河。岳父马周箓先生说:雍正末年,有个讨饭妇人,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扶着生病的婆婆,涉水过河。走到河中间,婆婆扑倒在水里。讨饭妇人扔掉儿子,用力背起婆婆出水。婆婆大骂道:“我是七十岁的老太婆,死了又有什么关系!张家几代人,就指望这个孩子承继香火,你为什么把儿子抛开来救我?断绝祖宗祭祀的人,就是你啊!”讨饭妇人只是哭,不敢回答,直挺挺地跪着。过了两天,婆婆痛哭孙子,绝食而死。讨饭妇人哭到发不出声音,痴痴呆呆地坐了几天,也成为一具枯尸。不知她是哪里人,只是听到婆婆骂她时,知道她姓张而已。有人写文章议论,说儿子与婆婆比较,婆婆重要;婆婆与祖宗比较,祖宗重要。假使讨饭妇人还有丈夫,或者丈夫有兄弟,那么抛开儿子是对的。既然两代穷寡妇,只有一线单传的独子,那么婆婆的责备是对的。这个讨饭妇人即使死后,还是应该后悔的。

姚安公说:“讲理学的道学家责备人真是没个完。在汹涌湍急的河流中,机会一下子就过去了,哪有时间深思熟虑从长计议呢!在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抛开儿子去挽救婆婆,是天理的正道,也是可以让人心感到安帖的。假如婆婆淹死了,儿子活着,讨饭妇人一生就不会于心有愧吗?不是又有人会责备她因为爱护儿子而抛弃了婆婆吗?而且,儿子还只是抱在怀里的婴儿,能不能养活还不知道。假如婆婆淹死了儿子也养不活,讨饭妇人更不知道怎样后悔了。这个讨饭妇人的行为,超出世间常情很多了。她婆婆不幸自殒性命,她又跟着去死,这也真够悲哀的了!有人还唾沫横飞地信口乱讲,认为是精深的理学,这不是使死者受到冤屈,阴间的灵魂也要怨恨吗!孙复写《春秋尊王发微》,对二百四十年间的人物,只有批评没有表扬;胡致堂写《读史管见》时,写到夏、商、周三代以后,就没有一个品德完美的人了。这些议论倒是够雄辩的,却并不是我愿意听到的。”

郭石洲言:朱明经静园,与一狐友。一日,饮静园家,大醉,睡花下。醒而静园问之曰:“吾闻贵族醉后多变形,故以衾覆君而自守之。君竟不变,何也?”曰:“此视道力之浅深矣。道力浅者能化形幻形耳,故醉则变,睡则变,仓皇惊怖则变;道力深者能脱形,犹仙家之尸解,已归人道,人其本形矣,何变之有!”静园欲从之学道。曰:“公不能也。凡修道人易而物难,人气纯,物气驳也;成道物易而人难,物心一,人心杂也。炼形者先炼气,炼气者先炼心,所谓志气之帅也。心定则气聚而形固,心摇则气涣而形萎。广成子之告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