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十 二 · 槐 西 杂 志 二(第11/43页)

注释

丁未:乾隆五十二年(1787)。戊申:乾隆五十三年(1788)。己酉:乾隆五十四年(1789)。壬子:乾隆五十七年(1792)。

胥:这里是“全”、“都”的意思。

罽(jì):用毛做成的毡子一类的东西。

鬖髿(sān suō):比喻草木枝叶散乱貌。

宸(chén)游:帝王巡游。

译文

我因为校勘皇室的典籍,四次到避暑山庄:丁未年的冬天、戊申年的秋天、己酉年的夏天、壬子年的春天,四季的风景都游赏过了。每次泛舟到文津阁,只见山的容颜、水的意韵,都是天然模样;树木姿态、流泉声响,都不是尘世的境界;阴晴朝暮,千态万状,即使一只鸟一朵花,也可以写入画图之中。其中特别奇怪的是,沿坡连谷的细草,绿茸茸的像地毯一样,只有几寸高,整齐得像裁剪过的,没有一根长一点儿短一点儿的。园丁称这些细草为规矩草。出了山庄围墙才几步远,这种草就参差不齐随意滋长了。这难道不是天生美好的草木,等待皇上来游玩么!

李又聃先生言:有张子克者,授徒村落,岑寂寡俦。偶散步场圃间,遇一士,甚温雅。各道姓名,颇相款洽。自云家住近村,里巷无可共语者,得君如空谷之足音也。因共至塾,见童子方读《孝经》。问张曰:“此书有今文古文,以何为是?”张曰:“司马贞言之详矣。近读《吕氏春秋》,见《审微》篇中引‘诸侯’一章,乃是今文。七国时人所见如是,何处更有古文乎?”其人喜曰:“君真读书人也。”自是屡至塾。张欲报谒,辄谢以贫无栖止,夫妇赁住一破屋,无地延客,张亦遂止。

一夕,忽问:“君畏鬼乎?”张曰:“人未离形之鬼,鬼已离形之人耳,虽未见之,然觉无可畏。”其人恧然曰:“君既不畏,我不欺君,身即是鬼。以生为士族,不能逐焰口争钱米。叨为气类,求君一饭可乎?”张契分既深,亦无疑惧,即为具食,且邀使数来。考论图籍,殊有端委。偶论太极无极之旨,其人怫然曰:“于传有之:‘天道远,人事迩。’六经所论皆人事,即《易》阐阴阳,亦以天道明人事也。舍人事而言天道,已为虚杳;又推及先天之先,空言聚讼,安用此为?谓君留心古义,故就君求食。君所见乃如此乎?”拂衣竟起,倏已影灭。再于相遇处候之,不复睹矣。

注释

俦(chóu):同辈,同一类的人物。

司马贞:字子正,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开元中官至朝散大夫,宏文馆学士,主管编纂、撰述和起草诏令等。

恧(nǜ)然:自愧貌。

译文

李又聃先生说:有个叫张子克的人,在一个偏僻的村庄里教书,清冷寂寞,没有朋友。一天,他偶然在晒谷场散步,遇到一个读书人,外表很是温文尔雅。两人各自通报了姓名后,在一起谈得很融洽。读书人说自己住在邻近的村子里,小街小巷的竟没有一个能谈得来的人,如今碰到张子克,就好像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了人的脚步声一样,倍感亲切。接着,两人一起来到私塾学堂,看到孩子们正在读《孝经》。读书人就问张子克:“这部书有今文的和古文的两种,您认为哪部书是真的呢?”张子克说:“对此,司马贞论述得很详尽了。最近我读《吕氏春秋》时,看到《审微》篇中引用《孝经》‘诸侯’一章中的词句,竟是今文。战国时的人所看到的《孝经》文字便是这个样子,哪里还有另外的古文呢?”那个读书人非常高兴地说:“您是个真读书的人。”从此,他多次到私塾来,张子克打算到他家回访,读书人总是说家中贫困,没有栖身之地,夫妇俩租一间破房子,实在没有地方接待客人,张子克就不再提回访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