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败落的征兆(第4/10页)

欣策为了证明德皇所签署的宣言不是一句空话,他坚持自己必须与赫特林一起辞职。德皇和鲁登道夫都劝阻他,但他执意辞职。局势迅速变得清晰起来。9月30日,鲁登道夫手下的一名少校参谋,被派去柏林向德国议会通报西线的战况。这名少校所说的事实与德国议会代表(包括公众在内)以前所获得的消息完全矛盾,这给政府和军队的信誉以沉重打击。3天后,有帝国杰出保皇自由派美名的巴登亲王马克斯,接替赫特林为德国首相,受命安排和平谈判。虽然马克斯健康不佳,却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此外,他实际上还是德国政治体制内一位对改革者抱有同情心的人,让他出面就是向盟国证明,柏林已经有了一个能够实现民主的政府。但是,盟国只把他视为德皇威廉的亲戚、巴登王室成员。所以,德国选择马克斯亲王出面被误读了,但是,这个误读并不是马克斯的错误,而是德国的敌人没有看出他与过去的那些德国领袖有什么不同。

马克斯亲王在就职的第一天便签署了欣策草拟的给伍德罗·威尔逊的外交照会。这份外交照会要求立刻停火,接受威尔逊总统在1918年提出的和平条件。威尔逊马上给予回复,回复的态度是坚定的,但带着几乎是友好的口气,敦促德国切实接受“十四点”,并且愿意撤出所有侵占的领土。马克斯的政府受到鼓舞,暗示同意。此时已经是10月的第二周,盟国军队在西线遭遇短暂阻碍。美军终于清除了阿尔贡地区的德军(一位名叫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的年轻旅指挥官表现得异常勇敢,常常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但美军在艰苦、漫长的战斗中遭受沉重伤亡,等待他们的是东面更加坚固的德军防线。鲁登道夫好像抓住了一根新救命稻草。他开始谈论缩短战线的举措,他坚信这样德国就能熬过即将来临的冬天,消耗盟国的兵力,从而榨取对德国有利的条件。

威尔逊在国内遇到压力。美国公众在经历了一年半的媒体宣传和爱国讲演的影响下,已经充满了反对德国的爱国热情,整个国家处于歇斯底里状态。议会议员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精心设计自己的措辞。总统受到严厉批评,批评者认为他回复德国要求的态度过于温和,他领导下的政党在议会两院中只有微弱多数,定于11月5日举行的中期选举,他的对手共和党有可能获得胜利。所有的事件,所有人,包括法国人和英国人,都在向他施加压力,迫使他采取更强硬的路线。

10月12日,一名年轻的德国潜艇指挥官发射了两枚鱼雷钻进定期地来往于爱尔兰和英格兰之间的汽船“伦斯特号”的船体内。船上470人几乎都死了,死者中有135名妇女和儿童。战争再次复现过去的时刻。就好像是“路西塔尼亚号”又回来了,实际上这次事件的政治后果更严重。所有的盟国都抓住这次机会提高了和平谈判的条件,大战的前途变得更加不确定。威尔逊从国内政治中抽身而出,向柏林送出一个新外交照会。他不仅要求德国必须停止潜艇战,而且完全改变了过去的态度。他指出德国战争精英拥有独裁权力,他们利用独裁威胁整个世界。他宣称有权批准停火协议的不是他本人,也不是各盟国政府,而是前线的指挥官。他用这种说法摆脱了责任。

东线发生了一些事件,使鲁登道夫坚守西线的要求变得毫无意义。匈牙利将自己从奥匈帝国中分裂出去,宣布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自治的国家。皇帝卡尔极力想从帝国的残骸中抢救出什么东西,宣布将帝国转化为联邦,所有的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国家委员会,甚至包括像鲁塞尼亚这样的卑微小民族。然而,没有人理睬他。他的帝国分裂成各自为政的许多部分。残余的军队也分裂了。那些诸如克罗地亚人、捷克人、马札尔人等非奥地利人组成的部队都回家乡了。通往中欧的大路对着弗兰谢·德斯佩雷的东方之军打开了大门。罗马尼亚是德国石油的供应国,没有罗马尼亚的石油,德国将难以继续作战,德斯佩雷的目标就是占领罗马尼亚。

10月17日,德国战争委员会开会,德皇威廉、兴登堡、鲁登道夫都出席了,还包括一些政府的高级官员。鲁登道夫几乎失去理智,他不仅坚持必须坚守阵地(那天晚上传来英军再次突破德军防线的消息),而且他还威胁说只要允许别的将军发表不同意见他就要辞职。他要求继续开展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潜艇战,目的就是为了挑战威尔逊。德皇发现自己与鲁登道夫有共同语言。马克斯亲王不同意。他采取鲁登道夫的技巧,威胁如果德国不接受威尔逊的条件他就辞职。他是那一天的推动力,但是,他把建立一个“自由主义”的政府看得太重了,德国不允许他走得太快。他的第一次努力,就与鲁登道夫产生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