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娱乐与文化,接地气才有收视率(第9/11页)

诸宫调,采用不同宫调的曲子组成叙事小单元,演唱传奇灵怪的故事。

合生,以说为主,中间穿插歌舞。最具特色的是,它有即兴表演的成分,能指物题咏,根据观众的要求随机应变,滑稽玩讽是它的风格。

商谜,类似于今天猜谜游戏的节目,会先用鼓声招揽观众参与猜谜。

说诨话,以滑稽幽默的十七字诗为主要形式,类似于今天的单口相声。

吟叫,将原本商贩叫卖之声升华为娱乐表演,以响亮优美,悦耳奇特为最佳。

嘌唱,以击鼓敲盏等打击乐伴奏歌唱的令曲小词,因为内容比较低俗,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批评。

唱赚,吸收了当时流行的各种乐曲以及少数民族音乐之长的说唱艺术,形成自身独特的错落有致的风格,内容涉及很广,山水之情、风花雪月、金戈铁马无所不包,所以不仅盛行于瓦市勾栏,也常常出现在士大夫的宴席和寺院的盛会上。

三、戏剧才算“大片”

人文社会的氛围,使得宋朝的戏剧在前人基础上获得高度发展,主要有杂剧、南戏、傀儡戏和影戏等形式。

杂剧,一种相对独立的舞台艺术,从过往的散乐或百戏中摆脱出来,风格以滑稽讽刺、插科打诨见长,角色多为官人、状元进士。杂剧主要流行于都城及其周围地区,史料记载四川等地也有,如南宋蜀地僧人大觉禅师有诗云:“戏出一棚川杂剧,神头鬼面几多般。夜深灯火阑珊甚,应是无人笑倚栏。”

南戏,南宋长江以南的戏剧,它最早产生于两宋之交的温州,故又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流行于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南戏中的历史戏《鸿门宴》《霸王别姬》《东晋》《西都》等,故事戏《夸父追日》《昆仑奴》《赵贞女》《王魁》等,都算的上当时的“大片”,为人们耳熟能详。难能可贵的是,南戏艺术和之前单纯的歌舞戏或讽刺剧迥然不同,故事内容、人物角色、音乐唱腔、表演技术、服装道具和脸谱化妆等元素一应俱全,作为完整的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艺术享受。

傀儡戏,就是木偶戏,在宋朝极为流行。“悬丝傀儡”用线提牵,“杖头傀儡”用木棍操纵,“肉傀儡”则是手举小儿模仿傀儡,“药发傀儡”用火药燃烧爆炸增强表演效果,“水傀儡”在船上或水上表演,可谓形式丰富。《梦梁录》中记载,傀儡戏的内容,主要“敷演胭粉、灵怪、铁骑、公案”及“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傀儡戏不仅在民间广受欢迎,甚至走入宫廷。比如在宋理宗的一次祝寿宴上,傀儡戏《踢架儿》《鲍老》和《群仙会》就曾连续进行了三次表演。

影戏,即皮影戏,在宋朝风靡一时,内容以讲史为主,正史野史相伴。宋仁宗时,有影戏艺人表演三国故事,当演到关公败走麦城被斩之时,观众纷纷落泪感慨。对于影戏的这种高超的艺术表现,洪迈在《夷坚志》中赞叹道:“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四、杂技玩的是惊险刺激

杂技在宋朝,表演的重点由宫廷走向民间,因此获得更广泛的拥趸,节目也更是花样百出:

爬竿,别称缘杆,宋朝常见的杂技节目之一。表演时,先将几丈长的杆子固定在地上,表演者缘杆而上,并在杆上作出各种惊险优美的动作。

口技,最具代表性的当推“百禽鸣”。《梦粱录》记载,在宫廷祝寿宴席上,口技艺人表演“百禽鸣”时,“内外肃然,止闻半空和鸣,鸾凤翔集”。这种惟妙惟肖的口技,恐怕今人也很难企及。

动物表演,主角则是大象、熊、猴子、马、羊、驴、乌龟、鱼、蛇、蚂蚁等,有着无限新奇的乐趣,比如熊耍棒子,鱼鳖起舞,乌龟迭塔等。

幻术,即魔术。《铁围山丛谈》记载了一位幻术表演艺术家,几十个人抬举的一艘船,他能瞬间变消失。在御楼前表演时,“上下莫不骇异”。

踏索,类似于今天的走钢丝。当时的人们惊叹于表演者踏索居然“快若风雨”。

马戏,在驾驭马的同时,做各种惊险动作,比如射箭,耍兵器,倒立,镫里藏身等等,时时引得观众欢叫惊呼。

五、武术,从战斗到表演

宋朝战事频仍,因此民间有高昂的尚武之风。浓厚的氛围,使得传统武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武术作为一种社会娱乐活动,已经独立存在,不仅有专业表演武术的艺人,他们甚至还成立了专业组织,比如“英略社”,他们的表演也已经形成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