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娱乐与文化,接地气才有收视率(第7/11页)

至于宋徽宗赵佶,通过《水浒传》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大玩家,字写得好,画作得好,球也踢得好。他看了宫女踢球后写了一首《宫词》,说“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角输赢”,在后世足球研究文章中引用率居高不下。

北宋宫廷里的球场设在哪儿呢?据记载,宋太宗赵光义和亲王、宰相等人在大明殿踢球。在宫廷内设置球场的做法延续到南宋。

皇室对蹴鞠的喜爱,也使蹴鞠被列入朝廷宴会表演的礼制之中。宋朝沿用了唐朝教坊司的办法,设有专门机构管理蹴鞠艺人,外交场合的宴会上必须有蹴鞠表演。当时宫廷中的蹴鞠艺人平时在左右军中生活,遇到大型宴会,就按照节目表安排到场演出。

当时,官方机构若来不及安排人手,还可临时选派民间职业艺人参加,但宴会中要遵守礼数,由教坊司派人提前给他们做礼仪培训。

如今的足球比赛,奥运会每队18人,世界杯每队23人,上场队员都是11人。那宋朝每支队伍有多少人呢?当时每队16人,正式上场比赛时是7人。

宋朝足球的比赛规则和今天差别很大,或者说难度更大。一方开球,要在本队队员中踢几次,将球传给球头(队长),由球头施展临门一脚,对方接到穿过“风流眼”的球后也是如此。如果球头没有把球踢过“风流眼”,球撞在网上落下来,只要本方队员接住球不落地,比赛就继续进行。任何一方的射门飞出场地,或者射门落网没有接住,就算输。最后统计比分,以多者胜。赢了的队伍,会被赏赐银碗和锦缎。

这样一看,宋朝足球一支球队成绩怎样全看球头的水平和状态。球头的责任也很大,赢了受赏,赏赐是大家的,输了则由队长独自承担后果,挨鞭子不说,脸上还要抹白粉,吃饭时不给添荤菜。这种奇特的奖惩办法应该是宫里的规矩。在民间,《蹴鞠图谱》中只提到对获胜球队的奖励,“众以花红、利物、酒果、鼓乐赏贺焉”。

在宋朝,不用球门的蹴鞠也非常流行,俗称“白打”,从一人到十人都可以玩。其对场地要求不高,平坦无砖砂石就成。

您别以为“白打”不用球门就简单了,其实更难,“白打”的人数也各不相等。

一个人踢,就是一人场户,是个人控球能力的表演,除了脚,头、肩、臀、胸、腹、膝等部位都可以触球。使球高起落下叫做“飞弄”,使球起伏于身上叫做“滚弄”。

二人场户是两人对踢,也有很多种玩法。每人连续踢两脚叫“打二”。如果嫌难度不够,第一脚可以加一个空中停球动作,叫做“捻”,第二脚再传出。两人还可以同时对踢两个球,叫做“日月过宫”。

三人场户叫官场,这也是从唐至明代都比较流行的玩法。有按顺序传球的,叫“转花枝”。也有随意传的,叫“三不顾”。

再往下,人越多,踢法也越复杂。四人踢叫流星赶月,五人踢叫小出尖,六人踢叫大出尖,七人踢叫落花流水,八人踢叫八仙过海,九人踢叫踢花心,十人踢叫全场。“白打”也有比赛,采用的是失分制,可以跟单球门比赛一样分胜负。如果没按规则踢,或者踢的球不到位,就要扣分,达到一定分数就算输了。

二、马球,从军训项目到娱乐运动

与第一运动蹴鞠一样,马球在宋朝也很受欢迎。

马球在宋朝又称为“打毬”或“击鞠”“击丸”。马球运动在宋朝不仅只是专属于帝王将相的贵族运动,更是军营将校的军训活动,甚至发展成为民间的娱乐项目。

宋朝的皇帝爱运动,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等都十分重视和喜爱马球运动,经常参与马球比赛。

《宋史》记载了宋太宗亲自与诸王大臣们打马球的盛景:“帝(宋太宗)击球,教坊作乐奏鼓。球既度,飐旗、呜钲、止鼓。帝回马,从臣奉觞上寿,贡物以贺。赐酒,即列拜,饮毕上马。帝再击之,始命诸王大臣驰马争击。旗下擂鼓。将及门,逐厢急鼓。球度,杀鼓三通。球门两旁置绣旗二十四,而设虚架于殿东西阶下。每朋得筹,既插一旗架上以识之。帝得筹,乐少止,从官呼万岁。群臣得筹则唱好,得筹者下马称谢。凡三筹毕,乃御殿召从臣饮。”

宋徽宗对马球运动的最大贡献是组织成立了技艺高超绝伦的宫廷女子马球队,而且每到佳节都组织女子马球比赛给百姓们观赏。这使宋朝马球运动的影响与观众基础大幅度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