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进军长安(第7/8页)

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河东的时候,曾经受过任瑰的照料,说任瑰是李渊一家的大恩人,一点也不为过。

这次任瑰来投奔李渊就是因为他曾经照料过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一造反,他就被当地官府缉拿,不得已前来投奔李渊。

任瑰给李渊的建议是,迅速渡河。

迅速渡河?这个观点和李世民一样啊,怎么能说是第三种方案呢?

任瑰的渡河方案和李世民的渡河方案是不一样的。准确地说,任瑰的方案更加可行,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主力渡河,留下偏师围攻与牵制屈突通。

当李渊听完任瑰的建议后,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方法,只是有时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不要认为自己全知全能,你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环境下,会被遏制到最低限度。也许别人一句无心的话语就会让你瞬间拨云见日。当然,前提是你是一个虚心纳谏的人。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李渊迅速作出了部署。首先命令左右统军王长谐和刘弘基及左领军长史陈演寿等人率步兵六千人从梁山渡河,屯兵河西,作为先头部队。同时自己亲率主力大军,渡江入关,重点攻取长安。然后集中相当的兵力,组成偏师围攻与牵制屈突通。

李渊特别叮嘱偏师部队,不要和屈突通正面对抗,只要牵制住他,确保大军平稳渡过黄河就好,当大军渡河成功后,偏师部队不可恋战,迅速渡过黄河,与主力部队会合。

九月六日,先头部队渡过黄河,安营扎寨。

九月十二日,李渊率领主力大军,渡过黄河,与先头部队会合。

成功渡过黄河后,李渊立即命李建成和刘文静、王长谐等率军五万人,进驻永丰仓,守卫潼关,防止洛阳的隋军和屈突通部的增援,同时接应偏师部队渡河。又命李世民率刘弘基等诸军五万人,沿渭河北岸西进,迂回包围长安。

这两路大军都是以长安为最终的战略目标,定期会战。

三个宝贝

就在李渊准备向长安挺进的时候,有三个人来到了李渊的身边,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于志宁、颜师古、长孙无忌。

在这里之所以要介绍这三个人,是因为这三个人在后来的“贞观之治”中,在政治、文学领域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于志宁,京兆高陵(今属陕西)人,是当时闻名全国的超级写手,在后来的贞观时期先后预修《隋书》《大唐仪礼》《留本司行格》《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本草》等,自撰《谏苑》二十卷、文集四十卷,为唐朝的修史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颜师古,北齐著名大儒颜之推的嫡长孙,后来在“贞观时期”为《汉书》作注、考订《五经》,丰富了《汉书》和《五经》的内容。他还有个非常著名的四世孙,名字叫做颜真卿,关于这个牛人的事迹,我们将在以后详细介绍。

长孙无忌,相信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他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李世民妻子长孙氏(后来的长孙皇后)的亲哥哥。这兄妹俩就是那个向隋文帝献上“解仇斗郄”之术大破突厥的名将长孙晟的儿女。

长孙无忌将在后来的玄武门事变、李世民废立太子等一系列事件中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后来李世民排位凌烟阁二十四臣的顺序时,将长孙无忌排在了首位。不是因为他和自己沾亲带故,而是因为这个人实在太过出色。

李渊对于这三个人来投奔自己,那是相当的高兴,马上对三个人进行封官,任命于志宁为记室(随军秘书长)、颜师古为朝散大夫(智囊团成员)、长孙无忌为渭北行军典签(随军文书)。

这个时候,李渊收到了一封来自鄠县(今陕西户县)的信,当李渊读完这封信后,立即召柴绍来见。

他派给柴绍的任务是,马上到鄠县去接应自己的女儿平阳公主。因为平阳公主在鄠县招募了七万人。目前正带着这七万人赶来投奔自己。

一个女孩子居然招募了七万人。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兰的故事代代流传。

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李渊和窦氏夫人的第三个女儿。李渊派柴绍去接应她,是因为她是柴绍的妻子。

有的武侠小说把她叫做三娘子,或者叫做李秀宁,其实是因为古代男尊女卑,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她叫什么名字。“平阳公主”是唐朝建立后,李渊给她的封号。

但是即使不知道她真正的姓名,平阳公主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也远远超过了她的本来名字,因为这个女子确实不一般。

唐朝的公主女强人实在不少,例如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但是我认为从品德、才能、智慧、功绩等诸多方面比较,她们都与平阳公主相差甚远。

这个女子开创了唐代公主的豪迈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