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进军长安(第6/8页)

“将军受惊了!”李渊的声音很温和。

“哼!我现在乃是阶下囚,受不起唐公的这番礼遇啊!”陈叔达语中带刺地说道。

“呵呵,我爱惜将军的才华,希望将军能够归顺于我,我们共举大业,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间,将军可愿否?”

“拯救黎民百姓难道就必须造反吗?李渊你这是大逆不道啊。”

“将军此言差矣!今杨广无道,天下人揭竿而起,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推翻暴政。我和他们一样,别无二心。今日起兵,虽然反对杨广,但是却想拥立代王。”

接下来李渊的这句话,说得很有分量,在我看来,陈叔达投靠李渊,就是这句话起了作用。

“将军是陈朝人,当初杨坚爱惜您的才华,您屈尊于他,今日李渊同样爱惜将军的才华,将军为何执意不从呢?”

这绝对是一句刺激陈叔达神经的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别在这跟我装忠贞,你可以投靠杨坚,为什么就不能投靠我?

陈叔达虽然是个书呆子,但并不是弱智,当然也不是圣人。

在一般情况下,生存是硬道理。如果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不好了。所以陈叔达决定投靠李渊。

“唐公如此爱惜我,我愿效犬马之劳!”

收拢人心当然要恩威并举,李渊是这方面的专家。

自此陈叔达成为李渊的超级写手,和温大雅同掌机密文件。后来李渊军中的军书、教令、文告,以及李渊开会的发言稿等,基本上都是出自陈叔达之手。

李渊偏爱武将,同时更重文臣。文武并举才是治国之道。

渡过黄河

八月十五日,李渊进军到龙门。龙门紧靠着黄河。

黄河,这是一条让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河流。滚滚黄河,奔腾咆哮,东流不息。

传说,每年春天,江河湖海中的黄鲤鱼,都会来到黄河,然后逆流而上。一年中,能登龙门者最多不过七十二条,只要登上龙门,就会有云雨相罩,然后天火从后边烧掉尾巴,黄鲤鱼化身为龙。这就是传说中的“鲤鱼跃龙门”的故事。

要雨得雨,要风得风,鱼跃龙门就不同!

今天,李渊骑着战马站在黄河岸边,忽然想起了这个传说,不禁浮想联翩。今日我统兵来到龙门,不就是前来跃龙门的黄鲤鱼吗?如果起兵成功了,我将会成为黄袍加身的真龙天子。难道,老天爷在暗示我会成功?成功了我将号令天下,万人景仰。这一切,会实现吗?

李渊当然不会想到,一年后他的这个理想将成为现实。

嗯,那就为了这个即将实现的理想努力奋斗吧!

回到营地,李渊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实中来,前有滔滔黄河,又有屈突通的重兵把守,眼下还是要解决怎样渡过黄河的问题。

现在屈突通率重兵把守河东(今山西永济),李渊面临着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不和屈突通交手,从龙门强渡黄河,直取长安;第二个选择,先取河东,打败屈突通,再渡黄河。这两个选择都有一定的风险。

第一个选择的风险是,在渡过黄河后,如果长安不克,背后就有可能遭到屈突通的板砖。

第二个选择的风险是,和屈突通交手,如果不能短时间解决他,和他形成长期的对峙,一旦长安的代王杨侑缓过手来,派兵东渡黄河,进攻自己,到时就会受到长安的隋军和屈突通的夹击。

这个滋味可是不好受的。

该如何选择呢?李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于是只有召集部将开会商讨对策。

“屈突通手握重兵,坚守河东重地,我们如果不理他,直接渡过黄河,攻打长安,如果打不下来,屈突通赶来援救,我们就会腹背受敌,我认为应该先打败屈突通,然后再渡黄河。”裴寂在会上率先亮明观点,主张先取河东。

“不!我认为兵贵神速,现在我们士气正盛,应该急速渡过黄河,相信长安周围的隋军一定会望风而逃,如果在这里和屈突通形成对峙,白白浪费时间,时间长了会使军心涣散,而且关中有很多义军,他们现在都没有归属感,我们应该把他们纳入麾下,屈突通死守河东,不足为虑!”李世民的观点主张强渡黄河。

年轻人的想法就是大胆。相比之下,裴寂的观点虽然也很有道理,确实显得有些保守。看来年轻人和长辈之间的代沟,始终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

这两种意见各有各的道理,李渊更加犹豫不决。散会后,李渊的眉头紧紧地锁在了一起。渡河还是先打屈突通,这个问题令李渊心烦意乱。

正在李渊冥思苦想之时,一个人来到了李渊的身边,他向李渊提出的建议,使李渊最终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三种方法。这个人的名字叫任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