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顶戴花翎下的面孔(第34/46页)

因此,俄国中尉通过翻译,把话说得一板一眼,他想尽量把联军的动意向这位老人表达得清清楚楚:

“罗将军,你了解当前的局势吗?”

“当然了解,你们的军舰开到了我们的家门口!”

“我们希望您通知你们的总督大人,明天凌晨2时之前交出炮台,以便让给联军做屯兵之用。否则,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我是朝廷命官,惟朝廷旨意从事。未接朝令,谁也休想夺我炮台!”

“如果届时不交出炮台,联军将发动进攻。”

“悉听尊便!”

俄国中尉刚刚离去,部下通报:联军的军舰已经开进内河,而水雷营并没有按照命令在今日之前把水雷布完。

罗荣光浑身一冷。他立即向各炮台官兵下达了准备迎战的命令。

深夜,海河河口深深地陷在北方的黑暗之中。突然,一声炮响划破寂静。时间是1900年6月17日凌晨0时50分。

关于这发炮弹来自何方,一直是中外史书争论的焦点。中方所持的观点是,联军在一种“对中国领土迫不及待的占有欲望”的促使下,首先开始了对中国炮台的攻击行动。西方史料所持的观点相反,说中方在最后通牒生效前70分钟首先开炮,证明“中国人是不守信用的”——西方人显然忽视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因为此刻双方对峙的地点不是一块主权尚未确定的“飞地”,或者是一块国与国之间的“中立地带”,而明明白白是中华帝国的领土和领海,联军们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都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入侵者。入侵者不但规定了被入侵者交出土地的时间,而且还规定了被入侵者不许反击,如此古怪的逻辑不但令人匪夷所思,而且在世界战争史上也绝无仅有。

炮声一响,清军炮台上的大炮立即还击,于是,几乎是同时,双方所有的大炮都开始了最猛烈的射击。

这是中华帝国的战争史上罕见的炮战,数百门火炮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炮口喷出的火光映红了帝国北方这片荒凉的海岸。内河河面上,近海海面上,陆地的田垄中和高大的炮台四周,泥土飞溅,硝烟升腾,一片火海。

清军官兵斗志是高昂的,因为他们的炮火强度要比联军大得多。帝国炮台上岸炮的口径和数量是联军舰炮无法相比的,尽管清军平时训练不多,但在这个时刻,血性十足的帝国青年发射出的炮弹,把整个内河和海面都打开了锅。

在清军岸炮的猛烈射击下,首先受到重创的联军军舰是美国的“莫诺卡西”号和俄国的“高丽芝”号。这两艘军舰的舰长犯的是同样的错误:攻击开始前没有移动舰位。清军的大炮在天还没有黑下来的时候,已经瞄准了联军的每一艘军舰,其射击诸元已经经过精密的计算。只是,战斗打响前,除了这两艘军舰外,联军其他各舰都移动了位置,从而躲过了清军炮火的第一轮射击。俄舰没有移动的原因是俄国舰长轻视了清军的大炮和炮手。而美舰没有移动的原因令人疑惑,据说美军舰长在这天夜幕降临之前接到了华盛顿的指示:美国不参加战斗。理由是“不能向一个和美国处于和平状态的国家发起战争。”结果,俄舰中弹后立即起火,螺旋桨被打断,45名官兵负伤,16名官兵当场被炸死,其中有军官4人。而美舰“莫诺卡西”号更惨,舰长的“我们没有参战,军舰处在绝对安全的位置”的喊声还没落,清军的炮弹就准确地先落下来了,从天津租界逃上军舰并且正站在甲板上看热闹的美国侨民顿时死伤狼藉——美国人天真得可以,既然“不参加战斗”,把军舰开到战场上来干什么?

清军的第一轮炮火战果明显,但是接下去就是胡乱轰击了。与之相反,联军落在炮台上的炮弹的落点十分精确。清军夜间射击的技术低劣,加上各国军舰都是水面上的游动目标,命中率大大打了折扣。联军早在两个月之前就派侦察兵对清军的炮台进行了详细的侦察和勘测,炮台是固定目标,射击诸元早已经经过反复计算。

这时,发生了一件严重伤害清军士气的事件:中华帝国最精锐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的鱼雷舰艇被联军俘虏了——只要叙述到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者的战斗,这样的事件便时常突然出现,如鲠在喉,令人扼腕——战斗开始以后,帝国海军舰队官兵接到的是这样一道令他们无论如何也不可理解的命令:不准出击,不准开炮。

命令的下达者是北洋水师提督叶祖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