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难当头时的奋勇登场(第5/8页)

他知道,不禅位是不行了。皇帝这帽子再不能留恋,管它今后天翻地覆,把事情都交给太子去收拾吧。

徽宗想开溜的想法,蔡攸是最先知道的,他把这消息透露给了给事中吴敏。

此时吴敏的家中正住着一位贵客,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李纲。李纲这个时候怎么会在这儿? 原来他守丧结束,返京之后,因京师房子紧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做宅邸,就暂时借住在好友吴敏家中,起居就在吴敏后花园的书斋内。

吴敏得知徽宗要跑的消息,当晚便告诉了李纲。两人在书斋谈到很晚。

国势危殆,皇帝却要一走了之。大宋的明日可怎么得了?

李纲忧心如焚,对吴敏说:“如今外有强敌,内有六贼,上下不和,人心不一。惟有除去六贼,方能聚四海之力以御敌。可是,皇上若不去位,则六贼坚不可拔。我以为,今日皇上须断然措置,则事或可济。”

吴敏急迫地问道:“如何办?”

李纲说:“非传位于太子,不足以安人心,亦不足以招徕天下豪杰。”

吴敏大惊:“此事不可妄议,恐大祸将临!”

李纲说:“不见得,我看皇上已有此意。”

吴敏说:“皇上不过想暂避一时,巡幸东南,令太子监国,守城御敌。至于传位一事,莫须有吧?”

李纲说:“皇上巡幸一事万万不可!如今皇上威信已失,人心早已离散,即使贩夫走卒之辈,也聚在宣德门前指名咒骂。朝中大臣除却六贼之外,皆已离心。如此朝廷,何以为继?而且太子留守监国,威望不足以服人,政令难行,危局难解。”

吴敏听了,着急起来:“这如何是好?”

李纲霍地起身,慨然道:“依我之见,为大宋宗庙社稷,我辈应向皇上直陈利害。若皇上采纳,则国家可转危为安,天下后世,必对我辈感激不尽!”

国家将亡,妇孺皆知忧愤,何况堂堂七尺男儿!李纲的一番话说得吴敏难以安坐。他立刻决定,明早通过蔡攸的关系,面见皇帝,伺机进劝阻之言。

这个时候的李纲年已四十三。前不久守丧期满,官复原职,于宣和七年夏重返京城。入冬时节,就碰上了金人入侵的大事。李纲在不惑之年回顾自己的官宦生涯,有作为的时间太短暂,在福建沙县基本上过的是野老生活。如今,报国的时刻到了,他很希望以自己的意志打动“圣上”,只要能保住国脉,拼了头颅一掷也在所不惜!

他的意志后来果然影响到了宣和末年的大宋命脉。次日,被他点燃了报国激情的吴敏在蔡攸安排下,来到了玉华阁,准备找机会面见皇上。

当天,朝堂上纷乱如麻。徽宗一早就有圣旨下来,正式公布了要巡幸淮、浙的消息。汴京城外,金军的鼙鼓似已遥遥响起;城内,皇帝马上就要逃离这座危城了,大臣们怎能不乱!

徽宗心里还是不踏实,又紧急召大臣到都堂(宰相办公厅)问计,看大家有什么好主张。

就在徽宗神色恍惚地带着诸大臣去都堂时,吴敏在玉华阁看好时机,上前一步拦住圣驾:“请陛下稍停片刻!”

徽宗面露讶异,正要发火,又见吴敏面色严肃,似有要事上奏,便回头示意群臣止步,想听听这个学士院的代理长官要说些什么。吴敏直截了当地问:“陛下,金人毁盟,将如何措置?”

徽宗一听又是这事,几乎要晕。他叹了口气,以手抹额道:“事已至此,朕六神无主,已无良策。”说罢,示意侍从抬起软轿就走。吴敏这时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他见徽宗到现在还不说真心话,便不依不饶,跟随众人来到都堂,大声道:“朝廷欲弃京师不守,将祖宗一百年基业拱手让与金人,这是何道理?果真如此,臣即便死,也不奉诏!”

这一声喊唤起了大部分人的不满情绪,大臣们纷纷响应,都说朝廷此时不应向东南奔逃。

吴敏趁势进言道:“以臣之见,京师士庶闻知金人南下,人情震动。陛下若走掉,则局面不可收拾。京城中人有的想跑,有的想固守,还有的想趁机倡乱。此三类人共处一城,京师必破无疑!”

徽宗被他说的一怔,连忙问如何可解。

——好,只要你不耻下问就好!吴敏就按原计划来了一番说词。他不慌不忙地述说了几天前的一个梦,梦中所见大水、山丘、大佛等异象,分别对应皇帝、太子和金人。徽宗听得入神,忧虑之情减缓了许多。

吴敏见时机成熟,就提出了最要害的问题:“陛下定计巡幸东南,臣不敢劝阻,然而万一京师守不住,必将危及此次巡幸。如此,陛下将如何应付?”

徽宗怕的就是这样的结局,便脱口而出:“朕之忧虑,正在于此。”吴敏接着说:“陛下若使守京师者具备至尊之威权,则京师守御必固。京师守卫既固,陛下则可安心巡幸。”他渐渐把话题引到太子身上,暗示只要将太子推上台,目前凶险的局面立即就可扭转。徽宗受到吴敏思路的启迪,也觉得事情也还有可为,情绪渐渐高了起来。吴敏推断,金朝大军离汴京还有十日路程,因此向徽宗提出,须在三日之内物色好守城人选。他说:“若陛下早定计,则中原今后数百年不为狄夷所有。若不能定计,则中原自此沦陷。百年之运,就在陛下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