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征讨高丽(第8/9页)

“既然这杨万春缩在城里不出来,那我们就成全他,将建安和安市两地完全隔断!”唐太宗说。他想将杨万春和安市城里的高丽军困死在城内。

结果,杨万春似乎对此早有预料,并不害怕,依然优哉游哉地躲在城内不出来。唐军不能再这么被动下去了。八月十日,唐太宗一方面令人依旧把建安和安市两地隔断,一方面令李世绩攻城。

李世绩带着投降的高延寿和高惠贞,不停朝城墙上的守城将士喊话。

“杨万春!你快看看这是谁?你们的援军已经投降了,你们还是赶快投降吧!”

然而,不管他们喊多长时间,那城楼上的守城者就像聋了一样,不做任何回应。

“朕就不信,他们真能这么沉得住气?”

唐太宗又气又急,先沉不住气了,策马就要去安市城下,但却被李世绩拦住了。

“陛下,千万不要去,他们在城楼上,我们在城楼下,他们要是射冷箭的话,很难防的!”

唐太宗这才作罢,不过却怒声说:“待攻下城,城内男子尽诛,一个不留!”

唐太宗不知是气话还是想吓唬吓唬守城将士,但当这些话传进城内后,城内的守城者和安市民众不仅不害怕,反而激起了他们的斗志,他们誓死守城,甚至连普通民众都加入到了守城者中。

一句狠话让攻城变得更难了。

这是唐太宗和唐军所有将士都没有想到的,唐军中有不耐烦情绪以及发牢骚者越来越多。唐太宗眼见情况越来越糟,不得不召来高延寿,问他有没有什么攻城妙计。

高延寿说:“陛下,罪臣有个想法,只是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吧!”唐太宗说。

“罪臣觉得,不妨将俘虏的高丽将领释放,让他们回家和妻儿团聚。这样便能动摇安市城守军的军心。然后我们再转道去攻乌骨城(今辽宁凤城以南),乌骨城的守军比安市城守军弱多了,肯定很容易就能攻破。最后,我们再联合其他唐军一起挥军南下,直取平壤。”

高延寿的策略倒和唐太宗之前的策略不谋而合,那就是先放下难啃的安市城,转道去攻其他城池。

“好……”唐太宗正要说好主意。不料长孙无忌却极力反对,还说不管是移兵去乌骨还是去建安,肯定他们前脚走,高丽军就会后脚跟上,这样唐军很可能遭遇腹背受敌。

“臣觉得还是先破安市,再取建安、乌骨,最后长驱直进平壤的好。”长孙无忌说。

唐太宗又犹豫了,长孙无忌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

“那就再看看吧!”唐太宗无奈道。

于是,唐军继续攻打安市城,结果可想而知。当双拳砸在棉花上时,怎么可能击痛对方?只会消耗自己的精力。

唐太宗第一次有种无力感。

这一日深夜,在营地里辗转反侧,怎么都无法入眠的唐太宗突然听到安市城内鸡鸣狗叫,很是嘈杂。

“不好!高丽军要偷袭!”唐太宗这么一想,即刻起身。

虽然已是大唐天子,可他依然还像东征西战时那般警觉,即刻换装出营,集合上百精兵去了安市城下。果然,不一会儿,夜色里,几百名高丽士兵偷偷出了城,向唐军营地潜来。

“杀!”唐太宗大喊一声,率先冲向了那几百名高丽军。

高丽军根本没想得到,他们一出城唐军就在等着他们,急忙转道向城内逃,慢一点儿的也就被唐军杀了。

不过,经过这次的探试,高丽军重新躲在城内不出来了。虽然唐军和之前攻辽东城、白岩城一样投石、撞门,无奈守城高丽军非常勇敢,抵死反抗。而当他们在城外筑土山时,高丽军也在城内筑土山,自然他们的投石也就没什么效果了。而当他们用攻城车撞门时,刚刚将门撞出个缺口,城内很快就又堵上了。

就这样,两个多月过去了,城内城外依然不分胜负。

僵持。

高丽军在城内,显然日子比在城外的唐军舒服很多。唐军想速战速决,便继续加筑土山。然而,急于求成的他们,只求高度,忽视了土山的牢固性,还没用就垮了。不仅砸死砸伤了几名唐军,而且这给了城内的高丽军机会,他们快速反击,竟然一鼓作所气,将唐军赶离了他们筑的土山。

唐军筑的土山成了高丽军的又一屏障。唐太宗怎么可能忍得了?命令唐军无论如何都要夺回土山,结果未能如愿。

唐军劣势越来越明显,安市城的高丽军则越战越勇,凭借他们的顽抗,将这场战争拖到了十月。

十月的高丽,草木开始结冰,粮草也用尽了。

“唉!看来这城是攻不下来了!回去吧!”唐太宗无奈道。

唐太宗还算清醒,他知道,不管天时地利还是人和,都已经不站在他们这边了,如果不及时撤回,很可能会像当年的隋炀帝伐高丽一样,大败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