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征讨高丽(第7/9页)

部署完后,唐太宗显得胸有成竹:“以鼓角为号,同时行动,明日午后结束战争!”

然而,战场上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

刚开始的时候,唐太宗的兵力部署确实让高延寿大吃一惊,急忙分兵抵御,无奈本已布好的阵,想要分流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很快就陷入到了混乱中。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唐太宗预想的场面发展,然而,天色的突变让唐军不知所措起来。因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让听鼓角进攻的唐军傻眼了。由于听不到鼓角声,他们全都站在那里,不知道该如何进攻。

唐太宗暗叫不好。可怎么办呢?现在改变策略,显然已经来不及了。就在这时,一位身穿白袍的唐军将士在雷电中突然飞奔出去,他手持长戟,腰鞬张弓,骑着马,向高丽军冲去。

对于从雷电中突然闪出的白衣勇士,正准备分流的高丽军也没反应过来,一时之间,还击的还击,逃跑的逃跑。

白袍青年的举动,似乎是唐军吹响的进攻号角,李世绩也手持长矛,用手势指挥着唐军向前推进,而长孙无忌率领的唐军虽然听不到鼓角,但看到那边厮杀已开始,也率军从后面突袭。

原本实施不下去的部署,全部走向正规,原本发愣的唐军,也在雷雨中更英勇。

唐太宗在北山上看到那策马扬鞭,英勇杀敌的白袍青年时,先惊后喜,随即心潮澎湃,瞬间忘记了自己的皇帝身份,率4000唐军从北山疾驰而下,突击高丽军的侧翼。

一时之间,唐军三面合围,高丽军大败,被斩两万。

高延寿此时才后悔没有听高正义的,可惜为时已晚,只能带着一众残兵败将退到了山上,依山自守。而那些落在后面的高丽军则被唐军团团围住。

“既然他们要在山上,那我们就断其后路!”唐太宗说,“将他们困死在山上。”

于是,长孙无忌率唐军堵住了高延寿的退路。

被困几日后,走投无路的高延寿,只得率三万多高丽军投降。此山最后也被唐太宗命名驻哔山,而那在雷电中突然跃出的白袍青年就是骁勇善战的薛仁贵。

过了高延寿这道进攻安市城的第一道屏障,面对高惠贞率领的靺鞨军这第二屏障,也就容易多了,没打多久,高惠贞就投了降。

驻哔山之战中,扭转唐军不利局势的白袍青年薛仁贵,由于在此战中的优异表现被唐太宗重赏:赐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去泉府果毅、赐奴婢十人……

当然,唐太宗之所以如此重赏薛仁贵,还有个原因就是,唐太宗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一位头戴青巾,身穿白袍的青年端坐马上,直视前方。

那时候,唐太宗18岁,还被人称之为二郎……

第一百一十七节 被困安市城

(5)

通向安市城的两道防线被唐太宗顺利突破了。

贞观十九年七月五日,唐太宗率唐军在安市城东安营扎寨。虽然高延寿和高惠贞都已率众投降,可那也只是支援安市城的高丽军投了降,安市城依然在一个叫杨万春的城主手里。

城主杨万春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手下兵马精良。杨万春曾是莫离支的手下,由于对莫离支不满,脱离后在安市城创建了自己的小天地。莫离支也曾派遣大军来收复,可最终都黯然离去,甚至默认安市城的统治者是杨万春。

对于杨万春这个人,唐太宗来征讨高丽时便有所了解,知道此人是整个征讨高丽战争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因此,对于此战,唐太宗有思想准备。根据安市城的地理位置来看,强攻肯定行不通。而若杨万春执死防守,不与唐军发生正面冲突的话,他们也会束手无策。

驻哔山之战后,唐太宗也曾想过舍安市城,转而去攻建安城。那时的建安城,张亮正率领唐军水军在攻打,如果有了他们的支援,建城收入囊中应该不在话下。等到拿下了建安城,再让张亮率领的水军一起参与到进攻安市城中,想必拿下安市城会更容易些。

不过,李世绩对此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觉得如果转道去建安的话,路途遥远,唐军的粮饷和基地又设在辽东城,距离有些远。如果高丽断了辽东到建安他们运送粮草的路,那么他们很可能成为高丽军的瓮中之鳖。再说了,安市城就在鼻子底下,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呢?

唐太宗一听,一方面觉得李世绩的担心不是没有可能,另一方面觉得李世绩在此次征讨高丽上确实建功不少,也就同意了他的意见。

然而,唐太宗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杨万春死守城池,根本没有出击唐军的意思。

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唐太宗有些着急。硬攻不行,等待也不行。一个月后,他只好命令唐军将营地移到安市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