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秦国的涅槃(第9/14页)

为耕战保驾护航的是法律,秦国的法律非常严格,也非常精细,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以兵器为例,秦军使用的兵器是在政府监制下严格完成的,每件武器上都了标记,一旦出了质量问题,制造者就会受到处罚,这点非常像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秦国的官场风气与其他国家也不一样,法律严禁官员结党、请托。因此官员只需要依照法律将本职工作做好,业绩决定了他们的前途。对官员的监管制度也定得非常详细,一旦犯错,受到的处罚是公开公正的;而一旦有功,受到的奖励也是公开公正的。后来荀子游历秦国时对秦国的吏治深表钦佩。这一切全是商鞅的功劳。

或许《十五的月亮》这首歌最适合秦国人,有诗为证:“秦时明月汉时关”,可见秦国的月亮最能勾起人们的忧思。秦国又有多少秦娥,秦罗敷们在月亮下面苦苦等待?她们等待的或许是一封战地情书,或许是胜利的捷报,或许是冰冷的尸体。前线的将士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国中的农民在田野上辛勤耕耘。秦国不相信眼泪。秦国是个现实、功利、讲求实用的国度。它只承认强者,强者将步步高升,弱者将被淘汰,反抗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整个社会像个高速运转的机器,一切都符合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和动物界生存竞争的自然法则。

商鞅看到秦国的景象感到很满意,但内心也很孤独。用二十年时间,商鞅重新改造了秦国,给秦国以新生。但这位秦国灵魂的工程师展示给世人的是冷酷的表情和不近人情的性格,没有人能够走进他的心底世界,对他表示反对会受到惩罚,对他表示爱戴同样会受到惩罚。商鞅并不害怕被人憎恨,他自有一套保护措施,每次出门,商鞅的周围都跟随着大量卫士。在商鞅看来,有了政治上的靠山和人身安全便可以有恃无恐的对待他的政敌和不服从变法者,但是商鞅忽略了一个问题:一旦失去政治上的靠山,人身的安全将由谁来保障?对一个法家人士来说,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在活着的时候遇见赏识他的君主,最不幸的事情是还没有死去的时候这样的君主死去,然而这样的厄运许多法家无法避免,吴起不能,商鞅也不能。

【5、商鞅的悲剧(上)】

老实说,生活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一点也没有想象中的水深火热。对奉公守法,安守本分的老百姓而言这里绝不是地狱,只要遵守法令,专心务农,可保衣食无虞;对渴望建功立业的野心人士人而言,这里简直就是天堂,荣华富贵的道路向每一个人敞开着,爵位面前人人平等,如果达不到则只能怪自己能力不济,不能怪社会不公;赢得正大光明,输得心服口服,这样一幅社会场景本应该得到全社会所有成员的支持。可是——

大家都满意,有人不满意。对国家毫无贡献而安居高位,尸位素餐的前朝遗老遗少不满意。命运女神总是喜欢抬高一部分人,打倒另一部分人,然后幸灾乐祸地在一旁看两部分人相斗。改革必然会付出代价,一次成功的改革也不过使绝大多数满意,使一小部分人黯然地退出历史的舞台。然而谁愿意主动退出呢?想得到不该得到的东西和不想失去该失去的东西是人类的天性。

如果秦国要想强大,商鞅的变法不可避免,即便不是这个商鞅变法也会是另外一个商鞅变法。当商鞅变法在国君的强力推动下由条文变成切实的行动时,原来的社会等级就会被重新调整。人类的发展史无数次表明腐朽势力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新兴势力也不可能和平地占领历史的制高点,两者之间须有一场较量。米涅在《法国革命史》中说:“在牵涉到牺牲切身利益时没有人能保持明智的态度。应当作出牺牲的人总是不肯牺牲,要别人作出牺牲的人总是强迫人家牺牲。好事和坏事一样,也要通过篡夺的方法和暴力才能完成。除了暴力之外,还未曾有过其它有效手段。”

无功受禄的老旧贵族不甘心失去一切,然后像个布衣百姓一样从头爬起,他们对变法表示抗议,并成立了抗议委员会,太子驷(即后来的秦惠王)被大家推举为抗议委员会主席。为了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委员会主席太子驷决定以身试法。

在一个悠静的夜晚,月亮用暧昧的眼睛扫视着冷清的咸阳城。自从变法颁布以来,咸阳全城进行宵禁,老百姓的夜生活被迫停止,是以夜虽不深,但家家掩门,户户熄灯。只有狗在有一声没一声地叫着,突然从远处传来一阵阵嘈杂的声音,细辨之下,像是有人在放声歌唱,又间杂着阵阵大呼小叫。声音是从一座府院中传出,房屋内灯火通明,一群贵族在纵酒放歌,中间唱着正起劲的是太子,只见他用浑身的肢体语言强烈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在节奏强烈的伴奏中,太子歇斯底里地嚎叫,周围的大臣也随之狂呼大喊,妖艳的侍女在张三、李四,王五的怀抱中来回辗转,挂着妖媚的谄笑。一杯杯烈酒倒满了干,干完了倒,人人脸红脖粗,胡言乱语,平日一本正经的贵族此刻丑态百出,犹如群魔乱舞,恰似酒鬼乍尸,让人感觉不是在民风淳朴的秦国,而是在轻浮的郑卫之国。足足过了两个时辰,这帮人嗓子唱干了,身体扭累了,精神萎靡了,也该回去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