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短命西罗马也能影响欧洲上千年(第11/15页)

奥托一世继承了亨利一世利用并控制教会的政策。为了制服巴伐利亚公爵,他直接任命巴伐利亚主教,授予他司法权。此举开创了教会大贵族掌握世俗政权的先例,但同时也确立了主教由世俗君主授予的原则,为后世教俗之间授职权之争埋下了种子。

为巩固和扩大版图,奥托一世在东西两面开战。此时,神圣罗马帝国霸气十足,对外战争频频取胜。奥托一世迫使西法兰克(法国)国王屈服后,于公元950年迫使勃艮第依附于己,并划定它与普罗旺斯地区的边界线。

与此同时,奥托一世在东面已经占领易北河与奥德河之间斯拉夫人土地的一半,并加强了对波希米亚的控制。这导致德意志人与马扎尔人不可避免要发生决战。

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公元955年,马扎尔骑兵全军出动,围攻奥格斯堡。奥托一世率五大公爵与波希米亚军,于8月10日在奥格斯堡附近的莱希彻底击溃马扎尔军。这一战,不但马扎尔人对德意志的威胁彻底消除,而且为奥托一世日后夺取匈牙利撞开了大门。

志得意满的奥托一世乘胜前进,于公元968年在马格德堡建立大主教区,专门统辖易北河以东被征服的斯拉夫人地区。从此,基督教势力更广泛地深入东欧。

从公元915年起,意大利就四分五裂。南部归顺东罗马帝国,北部豪强争雄战乱不已。公元951年,奥托一世自称为意大利国王。公元961年,趁罗马教皇与地方豪强斗争失利向他求援之机,奥托一世率军占领整个北意大利。公元962年2月2日,奥托一世在罗马城圣彼得大教堂由教皇加冕为皇帝。因其文治武功被后世尊为奥托大帝。

奥托所创帝国当时尚无定名,他自己的称号是“帝国奥古斯都”。这个称号是查理曼称帝时从罗马帝国继承而来,并为加洛林帝国历代皇帝所沿用,其全称是“上帝加冕的最伟大的奥古斯都,君临罗马帝国的伟大慈祥的皇帝”。这一称号并不表明皇帝的统治范围和帝国的实际版图。奥托一世沿用这个称号,意在表明自己是欧洲基督教世界和世俗各国之主。

“罗马皇帝”这一称号是从奥托二世开始沿用的。从康拉德二世任内的1034年起,帝国才定名为“罗马帝国”,用以指明该皇帝当时的统辖地域。1157年,腓特烈一世又把帝国尊为“神圣帝国”,到1250年才两称合一,确定“神圣罗马帝国”国名。随着“神圣罗马帝国”日衰,1440年后又改称“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奥托一世去罗马城加冕“罗马皇帝”之后,萨克森王朝和法兰克尼亚王朝的八位皇帝无不陷入可悲的恶性循环中:前一个皇帝攻掠意大利,赴罗马城加冕,耗尽国力后暮年归国(其中,大败而只身落荒的就有三位);新帝刚一即位就面临国内大贵族的反叛与东西方敌国的攻战,竭尽全力平定局势后,却又奔向罗马城,重蹈覆辙。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去罗马城加冕,无非是要表明自己是合法的“罗马皇帝”。

神圣罗马帝国的这两朝八帝都秉承着一贯政策,对罗马教皇和本国教会既利用又控制,有利可图时也不辞效力,只是手法不同。亨利二世把伯爵领地及其司法权授予各主教,在1146年被教皇追封为圣徒。亨利三世把匈牙利纳入基督教世界,而把东正教势力从维也纳附近驱逐到贝尔格莱德一线。

历代皇帝都坚持自己拥有主教授职权。他们推动并利用11世纪开始的罗马法复兴运动,同日益增长的教皇势力斗争。例如康拉德二世就宣布,在帝国一切领地上,包括罗马城,必须按罗马法而不是教会法审理任何案件。这种斗争终于导致了1075年皇帝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里七世的授职权之争,而且在1122年的《沃尔姆斯和约》之后,也一直持续下去。

在内政外交上,神圣罗马帝国还是取得了不少成就。从康拉德二世起,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支持和保护中小封建主对其领地的自由继承权,并一度推广到北意大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贵族势力,也加快了帝国内的封建化进程。对外,神圣罗马帝国于1034年攻占勃艮第王国,使其成为阻止法国插手意大利的主要屏障。

不难看出,奥托一世打着“罗马皇帝”旗号,提升了其帝国的威望,有利于他在欧洲各国之间争得主导地位,还有利于控制本国的教权。这也从侧面看得出,西罗马虽然灭亡了,但对欧洲影响是深远的,以至于五六百年后,还有国王以加冕“罗马皇帝”的称号为荣,还能利用“罗马皇帝”这一称号去实现其政治意图。

从奥托一世起,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兼有日耳曼国王的一切权力,就一直握有主教授职权。教会是帝国政权的一个支柱,高级教士往往出身贵族,受任官职,参与机要;皇帝则从教会领地中寻求财物和军事支持。奥托一世及其后裔对主教广泛授予特恩权,即国王赐给教会大片领地,并把领地内的行政权和司法权授予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