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面对内忧外患,错误的改革让罗马走向分裂(第14/15页)

后来,菲列迪根死去。新任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与新任西哥特首领阿坦那利克达成妥协。双方签订协议:罗马帝国给予西哥特人多瑙河南岸的土地和半独立地位;西哥特人则承诺在自己国王带领下为罗马帝国而战。

在西哥特人与罗马人进行战争时,匈奴人控制了从乌拉尔山到额尔巴阡山之间的辽阔草原,占领了足以让匈奴复兴的地盘。他们并没满足,随后通过额尔巴阡山口进入匈牙利,征服了周边的日耳曼部落,并在那里建立了国家。

事实上,早在东哥特人陆续渡过多瑙河之时,一小部分匈奴人也随之渡河。罗马被迫默许这些匈奴人在境内生活。匈奴人在潘诺尼亚和下摩西亚驻扎下来。由于需要时间消化掉投降并加入匈奴的阿兰人和东哥特人,在一段时间内,匈奴人表现得相对安分,并没有发起大规模战争。

西哥特首领国是被匈奴人占领的,西哥特国王和臣民是被匈奴人赶跑的。为了生存,西哥特人不得不渡过多瑙河,来到罗马帝国。但有意思的是,当西哥特人与罗马人矛盾激化时,匈奴人(西迁后的北匈奴与地处中国漠北的匈奴有所不同,他们以散漫的部落状态散布在各占领区,不同的匈奴部落时而联合,时而分散,甚至单独迁徙或与敌人联合,至于究竟哪一部分,不可考)坚定地站在西哥特人一边,经常派出小股军队帮助对付罗马人。

在阿德里亚堡之战中,其实有匈奴的小股军队及时出现在战场上,从而帮助西哥特人打败了罗马军队。

在这场战争中,匈奴人的收获很大,虽然他们只带回少量战利品,但匈奴首领丝毫不在意,因为他发现庞大而富裕的罗马帝国竟然是一只不堪一击的肥羊,罗马帝国的一切财物都将属于他,只是现在暂时由罗马人替他保管而已,需要时只管拍马去取就是。

由于罗马的重步兵不如西哥特人的重骑兵,为了阻止匈奴人的进攻,罗马皇帝居然与西哥特人达成了妥协,希望他们的重骑兵能帮助罗马帝国对付匈奴人。天真的罗马皇帝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西哥特人能阻挡匈奴人的进攻,他们为什么还要放弃自己的家园,渡过多瑙河,跑到罗马帝国来受歧视呢?

令罗马皇帝感到欣慰的是,当时匈奴人并未尾随西哥特人的脚步,将罗马帝国作为攻击对象,这似乎从侧面证明他与西哥特人联合对付匈奴人是英明之举。不过,事实很快说明,匈奴人不畏惧罗马人的重步兵,也不畏惧西哥特人的重骑兵,只要他们想发起攻击,随时都可以做得到。

从公元395年开始,匈奴人就连续攻入色雷斯一带抢掠。他们通过抢掠对手的财物来壮大自身的实力,等到实力壮大到一定程度,就发动大规模入侵。

罗马帝国面临强敌匈奴人入侵,内部却没有因为外部压力而团结起来,竟出乎意料地分裂了。公元395年1月,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在米兰死去。临死前,他留下遗嘱:将帝国版图划分为东西两部分,由他两个儿子来分别统治。18岁的长子阿卡迪乌斯执掌东罗马的权柄,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年仅11岁的次子霍诺里乌斯留接任西罗马的帝位,以拉文那(名义上的罗马城)为首都。

罗马帝国的“三世纪危机”(从公元3世纪开始,罗马帝国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农村枯竭,城市衰落,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这种全面的混乱现象,历史上称作“三世纪危机”,其具体时间指公元235年~284年),几乎耗尽了原来的家底,陷入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在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期,罗马皇帝戴克里先进行过改革,试验过“四帝分治”,将罗马帝国划分为东西部分,由两个皇帝以及两个相当于副皇帝的恺撒分别管理。戴克里先这种实验虽然在对付内忧外患方面暂时性起了作用,但在传承皇帝位时遭到惨败,最终挑起了将近20年的内战。

君士坦丁一世赢得内战后,废除了共同治理政策,罗马帝国又剩下一个皇帝。随后,君士坦丁一世进行改革,但他的改革里有很多是逆历史潮流而行的,而且一些措施也激化了阶级矛盾。

因此,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一世为了挽救危机而实行的各种改革,只能起到一定的延长罗马帝国寿命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饮鸩止渴,根本不可能使罗马帝国绝处逢生,更无法阻止帝国内部分裂倾向的逐步发展。

君士坦丁一世死后,帝国分裂的格局就已经基本奠定,东部、西部常常各有一个皇帝,彼此争战不已。公元394年,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曾一度恢复统一,但不到一年,他就猝然去世。此刻罗马帝国已经面临着匈奴人的大举入侵,罗马帝国在“上帝之鞭”(西迁到欧洲的匈奴王阿提拉是震荡世界的战争狂人。他挥鞭掳掠罗马帝国,令当时的欧洲残喘在他脚下。欧洲人惊恐地称呼他是“上帝之鞭”)面前,还没来得及组织抗击就分裂了:东罗马拥有从黑海到亚德里亚海之间的广大地区,包括巴尔干半岛大部、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外高加索的一部分,西罗马领土包括意大利、巴尔干西北部、高卢、不列颠、西班牙及北非(从利比亚西部到大西洋之滨)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