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面对内忧外患,错误的改革让罗马走向分裂(第12/15页)

普罗科比是已故皇帝朱里安的亲戚和心腹。瓦伦斯即位后,普罗科比官场失意,图谋东山再起。公元365年夏末,瓦伦斯率兵赴叙利亚对萨珊波斯作战。9月间,哥特人进犯色雷斯。为巩固后方,瓦伦斯派遣两个高卢军团回去防卫君士坦丁堡。两个军团中都有普罗科比的旧属。普罗科比即派人前往联络,重金收买,发动了政变。

普罗科比上台后,改组市政机构,提出“豁免租税”和“重分土地”的口号,以争取人民支持。同时,他又到色雷斯各地招兵买马。在农村,苦于瓦伦斯暴政的奴隶和隶农纷纷响应,矿山的国家奴隶也踊跃投军效力。

色雷斯的劳动群众集结到普罗科比旗帜下,极大地影响了事变进程——它为君士坦丁堡开辟了后方,也能够直接争取多瑙河外哥特人的援助。不过,到365年冬季,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普罗科比在财政方面却困难重重。因为叙利亚和埃及等富庶省份仍受瓦伦斯控制,普罗科比没有足够财力支付雇佣军的军饷。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向人民加课赋税,就会自食其言,使支持他的力量变成反对他的力量。普罗科比不敢冒此风险,只好下令向元老们征收特别捐。这种比较激进的措施立即引起反对派元老的仇视和中间派元老的不安。他们设法逃出首都(君士坦丁堡),投奔到瓦伦斯那边去了。

公元366年春,瓦伦斯发起反攻,用高官厚禄收买里吉亚驻军统帅,使之叛离普罗科比。随后,其他将领也争相效法,陆续倒向瓦伦斯一边。普罗科比眼见众叛亲离,只好进入山林。不久,他被随从出卖,死于瓦伦斯刀下。

在消灭普罗科比的余众之后,瓦伦斯立即通令缉捕逃亡的奴隶、隶农和矿工,并严惩窝藏者。被俘的哥特人备受虐待,被卖入城市为奴。大批无法交清欠税的市议员也遭处决。

整个色雷斯,顿时变成血与火的地狱。但是,瓦伦斯的反动暴力并不能为他铺平长治久安的道路。仅仅过了10年,反罗马奴隶主统治的斗争烈火,又在多瑙河流域重燃起来。

多瑙河是罗马帝国北境的天然边界。河外散居着许多日耳曼人,最强大的一支是哥特人。3世纪中期,哥特人开始侵入罗马北方诸省。当时他们正处于原始公社末期,军事首长及其亲兵,构成了一个富于掠夺性的统治集团。罗马皇帝被迫纳贡,并让出达西亚省,安置哥特移民。4世纪中期,阿里乌斯派传入哥特移民区。在基督教已经成为罗马国教的情况下,阿里乌斯派在客观上便产生了反罗马政治的倾向。哥特人将阿里乌斯派教义当作反罗马的思想武器。

公元370年,罗马皇帝瓦伦斯为防止内外反抗力量的结合,明文规定:除两处指定的互市地点外,不准哥特人越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内地贸易。公元374年,哥特人被匈奴人击败,决定迅速西撤,谋求到色雷斯避难。在解除武装和从事屯垦的条件下,瓦伦斯批准哥特人移入麦西亚。

公元376年春,哥特难民横渡多瑙河。罗马官吏乘人之危,抬高粮价,逼得饥寒交迫的哥特人卖妻鬻子。麦西亚到处都有用食物换来的哥特奴隶,连酋长的儿子也在其中。罗马统治阶级的残酷行径,激起哥特人的深仇大恨。闻风而动的还有当地的奴隶、隶农、矿工和破产农民,他们并肩作战,组成一支色雷斯劳动群众与哥特移民的联军。

公元377年夏天,起义军控制了整个色雷斯平原。他们冲入庄园,开仓取粮,把奴隶主及其家属掳去当奴隶。瓦伦斯为扭转时局,于公元378年下诏亲征。经过阿德里亚堡激战,罗马军被打得落花流水,37名将领战死,4万名士兵被歼,连瓦伦斯本人也中箭身亡。

面对这种悲惨局面,新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为避免与哥特人正面交锋,改用分化政策。双方于公元382年缔结和约:哥特人以“同盟者”的身份定居麦西亚,提供兵员4万名;罗马政府则供应他们粮食和牲口,并免除哥特人的纳税义务。

罗马帝国陷入危机后,多任皇帝励精图治进行改革,但由于其没意识到社会动乱的根源和改革立场问题,最终改革并没有给罗马帝国带来稳定,而是进一步加剧了各地动乱,并未改变内忧外患的根本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改革虽然有一定成就,但归根结底是失败的。

5. 上帝之鞭举起时,罗马帝国吓得分裂了

君士坦丁一世改革后,罗马帝国内部矛盾空前激化。罗马帝国的各位皇帝们不得不前赴后继去镇压,虽然他们大都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们没有帝国初期那些皇帝的反思精神,更谈不上及时对自身的不足进行调整,因而即使取得了胜利,结果却不是很理想:除了进一步加重帝国的财政紧张外,那些蛮族人占优势的军队在帝国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