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全人类的事业从殖民地到《常识》(第9/14页)

这些殖民地之间几乎没有共同之处。总的来说,在人口和文化上,新英格兰要比许多其他的殖民地,尤其是宾夕法尼亚和纽约更具有同质性。费城是贵格会定居点,这里无需服军役、征税少、相对安定,对移民颇具吸引力。因此,在1720—1740年间,有大批移民涌入宾夕法尼亚,这些移民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身份。而南部地区的切萨皮克、卡罗来纳和佐治亚则迎来了奴隶人口的大幅增长,同时也吸纳了更多的英国人、苏格兰人、(来自阿尔斯特的)苏格兰—爱尔兰人和爱尔兰人。当然,这些人当中也有许多定居在了迅速发展的海港城市波士顿、纽约、纽波特和费城,这些地区同时也吸引了数量众多的德国移民。波士顿、纽约、纽波特和费城都是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主要中心城市(共有五个)。值得注意的是,在那一时期,这些中心城市就都已经集中在北部地区。当时,南部地区只有南卡罗来纳的查尔斯顿拥有可以与这些北方城市媲美的发展规模。仅仅从百分比看,这些海港城市比殖民地的整体人口增速要慢。1720年这些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约7%,到1770年时仅占3.5%左右。尽管如此,这些处在殖民地与欧洲世界之间的城市将会对美洲殖民地摆脱大不列颠的统治产生巨大影响。比起农村地区,港口城市的人口更多元化,如果要为这形形色色的人群找到一项共同的事业,最好就是在他们所处的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寻找——正是这样的环境催生了革命。

地图2 殖民地地图

由于当时的革命元素散布在殖民地各处,历史学家从19世纪以来就一直忙于拼凑这些元素。不过,革命的思想归根结底是凝聚在自由和奴役这对互补的概念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且形成了后来在《独立宣言》中表达的观点,即“这些联合一致的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是名正言顺地成为自由和独立的国家”。而自由和奴役这对概念之所以出现,具体说来,是因为殖民地遭遇着持续不断的冲突以及英国本土为进一步控制美洲殖民地而带来的侵扰;宏观说来,则是因为殖民者拥有了更广阔的视角,能够从整个美洲大陆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与此同时,即使到了1760年,美国国父、外交官兼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也仍然认为殖民地不太可能联合起来反抗英国,并且还是有意从英国本土视角来表达了这个观点。在论述“我们的殖民地”这一问题的现状时,当时在伦敦的富兰克林并不认为这些殖民地的发展“会让它们变得危险”。他强调说,英国的美洲殖民地“不但有不一样的总督,还有不一样的政体、法律和利益,其中有些还有不一样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他还补充道,这些殖民地“相互间的嫉妒是如此强烈”,没有什么能够把他们联合起来;就算“王室立即下令”,它们也只能部分联合起来。不过富兰克林最终还是为自己的话留了一条退路,又补充说:

我说这种联合不可能,是指在没有凶残的暴政和压迫的情况下。当一个国家里的人们拥有不想失去的财产,享有不愿遭到损害的特权时,他们通常更愿意保持安静,愿意忍气吞声而不会赌上一切。如果政府温和并且公正,重要的公民权利和宗教权利都得到保障,这些人民也会恪守本分,温和顺从。毕竟,无风不起浪。[11]

对殖民者来说,他们拥有的财产和特权包含人和土地。尽管在殖民地内部也有些权威施加得越来越严,但殖民者对于英国给殖民地强行施加的不公正权威越来越觉得反感,而这并不仅仅是因为新英格兰所宣扬的美德与南部奴隶制所昭示的物质主义之间的冲突。撇开其他不提,这个时期的蓄奴情况在北部城市地区和南部农村地区其实是一样的。从人口比例来说,北部城镇的奴隶比例和弗吉尼亚、马里兰这些南部烟草种植区的比例持平。在纽约,17世纪末(1698年)有35%的家庭拥有奴隶,到了18世纪早期(1703年),这个比例攀升至41%。在波士顿,1710—1742年,白人人口翻了一番,而奴隶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则同期翻了两番,升至8.5%。

富兰克林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变革之风。他在写下大量的文稿、书信和公文之余,还化名“理查德·桑德斯”(Richard Saunders)出版了《穷理查德年鉴》(Poor Richard's Almanacks),试图提炼、传播一些更有哲理的观点。他的年鉴于1732年首版,在此后的25年里不断再版,每年约卖出一万本,是当时的畅销书。这个虚构的“穷理查德”居住的地方虽然也有契约佣工威廉·莫拉利在宾夕法尼亚经历的那种残酷现实,但总的说来还是一个想象中的美洲,在这里善有善报,勤能致富。然而,事实上对某些人来说,他们再怎么努力工作,也不会迎来成功;与此同时,对于北部和南部越来越多的移民来说,辛苦的工作只需交给别人即可。这令人沮丧的现实并没有影响富兰克林向其同胞提出乐观的建议。在写给他的朋友、伦敦商人彼得·柯林森(Peter Collinson)的一封信里,富兰克林暗示道,帮助不幸的人也许会构成“对上帝和自然秩序的反抗,他们的贫困和悲惨很可能是自己懒惰和浪费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为此而注定遭受的适当惩戒”[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