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远东地区的古典时代(第3/8页)

旃陀罗笈多的新帝国实施了一套精心制定的管理制度,官员们向农人征收租金,清查户口,维护运河,灌溉农田,监管市场,调控酒类贸易,执行皇帝所发布的其他各种命令。而皇帝则过着无比奢华的生活,就像蛮族首领一样,在恒河边上建立了都城,用木栅和壕沟围绕着城墙。皇帝的宫殿都是用上好的木头建造的,梁柱上包裹着金箔和金片,生活异常奢华。

阿育王?旃陀罗笈多一生贡献很多,但他一生最为重要的事业是为他的孙子阿育王的帝国功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印度历史上,阿育王是一个典型的古代专制帝王,他长期进攻邻国,进行军事征服战争,这是一种专制帝国公认的执政方式。从公元前273年至公元前232年,阿育王以强权的手段维系着帝国统治。据现存的一块石碑铭文的记载,阿育王在一次战争之后描述了他的内心感受,据说这场战争让十万人死于非命,并且俘虏了十五万平民。当发现一次征服战争竟然造成如此巨大的屠杀和死亡时,阿育王感到深深的惊恐。

幡然醒悟的阿育王从此以后极力避免战争。此时,他统治着印度的大部分领土,只有印度半岛南端脱离他的统治,但他不再企图使用刀剑扩张领土。他认为真正的征服是精神上的征服,也正因为如此,阿育王的功绩始终被后人所纪念。

阿育王还是佛教的第一个护教皇帝。他虽对佛教的仪式作了一些修改,但他大大地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他命人把皇帝诏示刻在全国各地的石头上,告诫臣民不要说谎,要服从孝顺父母,不屠杀骚扰一切有生命的动物,不以打猎杀生为职业,主人要善待苦难的奴隶,富人要周济穷人。他在印度境内建造了许多壮丽的佛教寺庙,雕刻了大批栩栩如生的佛陀塑像。他号召臣民学习佛陀的教诲,安分守己,遵循佛教的戒律。不仅如此,他还派遣他的弟弟妹妹,带领一批佛教的传教僧到锡兰岛上传播佛教,并成功劝化了锡兰岛上的居民。佛教徒们还将灌溉技术和刻石技艺传入锡兰,直到如今,锡兰全国仍然以信奉佛教为主。与此同时,阿育王也派遣传道者到缅甸去,使缅甸成为另一个迄今为止仍信仰佛教的地方。

其他的接触?阿育王还派遣了佛教使节到波斯、埃及、希腊等地宣传佛教,可是没有取得像锡兰、缅甸那样巨大的成功。但这些对于我们研究者来说,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这至少能够证明,印度与希腊化世界之间已经建立了密切接触,并且我们可以确定,这样的接触显然影响着印度佛教的发展。从此佛教徒把佛陀的理论体系变成真正的宗教,进一步把佛像作为神明来崇拜,佛教因此成为一个拥有僧侣(或和尚)、寺庙和仪式的宗教。埃及人和希腊人也逐渐熟悉佛教,并认为佛教与他们崇拜的宗教有很多相似之处。佛陀的雕像甚至隐藏着希腊美术的痕迹,而希腊和埃及关于神灵的各种概念也常常在佛教中出现。这样,印度就自然而然被引入主流文明之中。

孔雀帝国的衰落?阿育王在位时十分虔诚,最后寿终正寝,结束了他的帝王人生。我们只知道阿育王让他的两个孙子来分治帝国,但对于他们和帝国后来的继承人,我们却知之甚少。其实,帝国在阿育王子孙的统治下渐渐衰落,最后竟完全崩溃了。后来,希腊化的冒险家们在西北边境建立了一个小诸侯国,曾经一段时期,他们扩大疆域,把希腊化渗透到北印度的所有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是后来蛮族的入侵导致了亡国的悲惨下场。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印度西北部曾被帕提亚王国所统治,但后来更多的蛮族成为北印度的主宰。

同罗马帝国的贸易?看到蛮族统治北印度这幅图景,我们难免会感觉有点单调、荒凉,这样的写生手法也太过简略。其实,这张图景本来有着更多的色彩。在这个时期,印度不仅与叙利亚有着密切的贸易关系,还和埃及有着频繁的贸易活动。公元前1世纪,每年往返印度和埃及两国之间的船只,总数超过了百只。到了下一世纪,往返于两国之间的船只,数目又有所增加,这都要归功于希腊的一位航海家希帕路斯。他发现了印度洋每年都有稳定的季风从海面上刮过。船只可以利用稳定的季风直接渡过阿拉伯海到达印度。这样,人们再也不用驾驶船只沿着漫长的海岸线航行了。照这样来算,人们在七月份从埃及出发,到九月份就可以到达印度。然后十一月份返航,到来年二月份就可以到达亚历山大。人们在印度还发现了罗马钱币,这完全可以证明罗马帝国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和中东、远东地区有着贸易往来。罗马从印度进口棉织品、珍珠、翡翠、钻石、象牙、大米、胡椒和中国的丝绸,向印度输入金、银、钱币,以及铜、锡、铅、珊瑚、玻璃、酒、麻布等物品,甚至还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歌僮和女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