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远东地区的古典时代(第2/8页)

他和他的门徒们穿着黄衫并随处乞食,游走在恒河流域,传播新的教义。乔达摩三十五岁成为了佛陀,开始宣扬佛教。后来佛教以不同的形式风靡印度大部分地区,甚至越过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进入西藏和中国,并且又渡海传到了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和马来群岛。

佛陀的教义?佛陀如同时代的其他宗教讲师相同,以言语为主要传教形式(或许是因为当时印度地区还并没有文字普及),但是他的教徒们却极其细心地背下了教义代代相传,所以他的教义是在他死后两三代才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

佛教的精华可以归纳为“四圣谛”:生命中充满的忧愁与痛苦,此为其一;忧愁与痛苦来自于我们的欲望,此为其二;烦恼只能通过“涅槃”才能得到解脱,此为其三;只有通过“八正道”才能完成涅槃,此为其四。

涅槃被解释为宁静之意,是灵魂不受干扰的宁静。要达到涅槃,便要求一个人能从自己的心灵中消除一切野心、恶念、安逸的追求和对于来生的欲望,甚至是消除今生一切的希求、骄傲与愚昧。

涅槃之说与婆罗门教的信仰轮回是吻合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来生可能会发生种类身份的变化,因为人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导致了下一次轮回中肉体形式的改变。这也将意味着一个痛苦的来生。而唯有涅槃,能使一切欲望灭绝,救人免于重生。换句话说,如若一个人能够完全信奉佛教,并努力达到涅槃,他便可免于重生。

佛陀认为必须通过八正道才可以达到涅槃,所谓的八正道即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佛陀的四圣谛与八正道和斯多噶派哲学极其相似。它们的确高尚,并且其中寓有大智慧。佛陀的道义引导人们竭力避免伤害别人,根除错误,抑制激情,克服愚昧。而受过基督教思想熏陶的人们,却很难正确理解涅槃,他们认为涅槃似乎像一盏吹灭的明灯般阴郁。

二、印度接触近东地区

亚历山大的入侵?佛陀宣告他的八正道之后的两个世纪,亚历山大开始侵入印度。当亚历山大自西北方侵入印度时,印度的政治权力分散,由雅利安人(或许现在应该称他们为印度人)的小诸侯国构成;印度掌握了从近东传入的字母,这大概是通过阿拉伯商人传进来的。除此之外,印度文明进步缓慢。

时间推移到公元前327年,此时亚历山大帝国已经成功征服了马其顿,并用他们的长矛攻击波斯全地,他的士兵久经战阵,面目晒黑,骁勇善战。此时亚历山大又率领士兵们越过兴都库什山脉,凶悍地从山上杀下去,开始猛烈袭击印度,最后成功到达印度河。第二年初,亚历山大大帝想要继续渡河征战,他命他的方阵军用船只搭起一座浮桥,渡河行进,侵占了今天称为旁遮普的那一部分领土。胜利已经像往常一样向他微笑,但是那些疲惫不堪的士兵却再也不肯前进了,无奈的亚历山大还是被迫撤军。

亚历山大让马其顿总督直接统治印度河以西的地方,使原有诸侯国国王作为他的副王来管辖河东被征服的狭长领土。然后他却顺着印度河扬帆入海,心中略感惋惜,当舰队沿海驶行的时候,他又率军登陆,返回波斯。

他这次的入侵时间很短,范围也不广,仅仅碰到印度的西北边缘。但是它却是印度与希腊世界接触的开端,具有深远的影响。自此,希腊化的工业制品、美术与思想,都经过印度河输入印度。印度建筑开始流行采用石头,连佛像也开始用石头来雕刻;希腊化的宗教信仰也渗入了印度。政治上也是如此,后面将会讲述亚历山大入侵印度后所留下的痕迹。亚历山大的角色开始被印度的王侯们扮演。

旃陀罗笈多?印度有一位叫旃陀罗笈多的国王,他建立了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对亚历山大的事迹十分熟悉。他急切地想模仿这位马其顿伟人,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征服者。这位孔雀王子招募了好战的蛮族,组成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自我宣布成为中印度北部的领袖。当这个消息传到叙利亚,亚历山大的手下将军之一,被称为“征服者”的塞琉古,感到十分愤怒,他立即率军迅速东行,准备来扑灭这个狂妄的暴发户旃陀罗笈多。意料不到的是,这个印度狂人竟把塞琉古打败了。因此,旃陀罗笈多不但赢得了印度河和河西岸山岳地带,成为无可争辩的主人,还娶了一位白色皮肤的妻子,也就是塞琉古的女儿。

孔雀帝国?这次侵略战争,旃陀罗笈多依靠一支由步兵、骑兵、战车和象群组成的庞大军队征服了恒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据记载,这些经过训练的象群共有九千多头。因此,他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帝国,这个帝国实行君主专制统治,旃陀罗笈多自立为皇帝,统治着几乎全北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