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分等分类三题之二:秦汉冠服体制的特点(第20/24页)

(39)《续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胡广说曰: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汉代国王仍有用惠文冠的。《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昌邑王刘贺“衣短衣大绔,冠惠文冠。”但孙机先生认为“惠”是稀疏的繐布,与赵惠文王无关,见其《进贤冠与武弁大冠》,收入《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第169页。按,蔡邕《独断》卷下:“法冠,楚冠也。一曰柱后惠文。”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页。法冠是楚冠、非赵冠,然而也称“惠文”,可见“惠文”与赵惠文王无关,孙先生所云甚是。但那只是说“貂尾为饰”之冠与赵惠文王无关,却不能说其与赵武灵王无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王遂胡服”,见《战国策·赵策二》,第655页。此冠的特点不在繐布,而在饰貂,帽上饰貂应系胡俗。《续汉志》注引胡广曰:“意谓北方寒凉,本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从汉代画像“二桃杀三士”中的冠上貂尾形象看,是很粗的貂尾从顶部弯曲垂下的,与后世斜插在冠之侧部,似有不同。

(40)《续汉书·舆服志》记高山冠,“胡广说曰:高山冠,盖齐王冠也。秦灭齐,以其君冠赐近臣谒者服之。”徐广说同。

(41)《史记》卷九七《郦生陆贾列传》记,郦生见刘邦时“冠侧注”,“侧注”即高山冠。而当时郦生只是里监门吏,自称为“高阳贱民”。

(42)《淮南子·主术》:“赵武灵王贝带、鵔鸃而朝,赵国化之。”张双棣:《淮南子校释》,第986页。按《续汉志》“谓之赵惠文冠”之后,刘昭注谓“又名鵔鸃冠”。这就把赵武灵王戴鵔鸃冠之事,与其在武冠上加貂尾之事,混为一谈了。

(43)《说文解字》卷四上:“秦汉之初,侍中冠鵔鸃。”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82页。《史记》卷一二五《佞幸传》:“故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鵔鸃、贝带。”“贝带”应作“具带”,参看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二《史林十四·胡服考》,《王国维先生全集初编》,台湾大通书局1976年版,第3册第1069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29页。

(44)《史记》卷九九《叔孙通传》。

(45)可参看杨宽:《冠礼新探》,收入《古史新探》,第248页;《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82页。

(46)蔡邕:《独断》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页。

(47)参看孙机:《进贤冠与武弁大冠》,收入《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第163页。

(48)《续汉书·舆服志下》。

(49)亦参孙机:《进贤冠与武弁大冠》,第169页。

(50)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二《史林十四·胡服考》。

(51)此外东汉天子可能使用五梁冠。《后汉书》卷三八《法雄传》:“永初三年,海贼张伯路……冠五梁冠,佩印绶。”李贤注云:“《汉官仪》曰:‘诸侯冠进贤三梁,卿大夫、尚书、二千石冠两梁,千石以下至小吏冠一梁。’无五梁制者也。”后汉官僚不用五梁冠,那么张伯路的五梁冠何所取法呢?我们推测是取法天子,因为晋南北朝天子有五梁进贤冠、五梁远游冠,见《晋书》卷二五《舆服志》、《宋书》卷十八《礼志五》、《隋书》卷十一《礼仪志六》;及《太平御览》卷六八五《服章部二》引徐广《舆服杂注》,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56页。晋南北朝天子所用五梁冠,可能是上承东汉的。又,朱锡禄先生曾说,武梁祠后壁画像上的梁高行、楚昭贞姜及双层楼房中的两人都戴五梁冠。见其《武氏祠汉画像石》,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图七、图八,及107-108页说明。这些人都是女性,所谓“五梁”实为花钗。朱先生的《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山东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一书,已改称“梁高行头戴首饰”、楚昭贞姜“戴花冠”了。

(52)阮谌《三礼图》:“通天冠,一曰高山冠,上之所服。”《太平御览》六八五《服章部二》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册第3056页上栏。又《续汉书·舆服志》注引卫宏《汉旧仪》:“乘舆冠高山冠,飞月之缨,帻耳赤,丹纨里衣,带七尺斩蛇剑,履虎尾絇履。”刘昭注:“案此则亦通于天子。”

(53)《续汉书·舆服志下》:“巧士冠,[前]高七寸,要后相通,直竖。不常服,唯郊天,黄门从官四人冠之。”蔡邕《独断》卷下:“巧士冠,其冠似高山冠而小。……巧士冠高五寸,要后相通,扫除从官服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