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第8/9页)

⑦Eliot, Sir Charles, Japanese Buddism(《日本的佛教》),p.286.

⑧瑜伽派:古印度哲学的一派。“瑜伽”意为“结合”、“连接”、“相应”。瑜伽派承认有一个“大神”(“自在”),倡苦行、禁欲、修炼,以求“相应”而证悟真理。——译者

⑨轮回:梵文Samsara的意译。意为“流转”。佛教认为:众生皆以其所作善恶业因,在“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轮回。——译者

⑩涅槃:梵文Nirvana的音译。与“寂灭”、“圆寂”、“入灭”同义,是最高境界。“灭”一切烦恼,“圆满”(具备)一切“清净功德”。——译者

⑪指净土真言宗。——日译者(按:亦称真宗,源于中国的净土宗(亦称莲华宗)。初由天台宗日本僧圆仁(794—864)从中国传入日本,后由法然(1133-1212)确立教义,主张简化修行方法,只要念佛,即可往生净土(极乐世界)。信徒甚众。——译者)

⑫三昧:梵语Samādhi又称三摩提、三摩地。意译则是“定”、“正受”或“等持”,亦即止息杂虑,专注一境,方能保持不昏不乱。——译者

⑬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鼓吹超人哲学。著有《悲剧的诞生》、《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等。——译者

⑭日译本误作“十二世纪”。——译者

⑮曹洞宗:禅宗五家之一,唐朝良价在今江西宜丰洞山首创,后由其弟子本寂在今江西宜黄曹山发扬光大,故称曹洞宗。十三世纪中,日僧道元(1200-1253)来华学法,传入日本。本山在福井县吉田郡永平寺、横滨市鹤见区总持寺。主张持戒坐禅开悟。——译者

⑯引自Nukariya, Kaiten, The Religion of the Samurai(忽滑谷快天:《武士的宗教》),伦敦,1913年,第197页。

⑰引自Nukariya, Kaiten, The Religion of the Samurai(忽滑谷快天:《武士的宗教》),伦敦,1913年,第194页。

⑱原文为“a vital love of finitude”,参日译本译。——译者

⑲荣西(1141-1215):又名明庵荣西,镰仓时代禅僧,创临济宗。宋时曾两次(公元1168、1187年)来我国,携《天台章疏》等30余部佛典回国,在日本建圣福寺,为日本禅寺之始。著有《兴禅护国论》、《出家大纲》、《吃茶养生记》等。——译者

⑳Sir Charles Eliot, Japanese Buddhism, p.186.

㉑引自E. Steinilber-Oberlin, The Buddhist Sects of Japan(《日本的佛教教派》),伦敦,1938年,第143页。

㉒三乘十二因缘:三乘,佛教宣称,人有三种根器,因此有三种修持途径,并比做“乘”三种车,故名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起,是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一译者

㉓法华经:全称《妙法莲花经》。莲花,喻其清净微妙。谓释迦说法,唯一目的在使众生得到智慧,人人皆能成佛,唯有法华经才是“一乘法”,其他皆引导众生接受“一乘”法。——译者

㉔引自E. Steinilber-Oberlin前引书,第175页。

㉕圣西蒙(Saint Simeon):公元三四世纪的修道僧,生于叙利亚北部。传说他在柱子上生活了三十年,在柱子上传道。柱高初为六英尺,渐升高达六十英尺。——日译者

㉖来自我国禅宗之“棒喝”(不用言语,而以棒敲口喝来测验并训练弟子“根机之利钝”,即反应灵敏程度)。传说始于德山宣鉴、临济义玄(八九世纪),所谓“德山棒,临济喝”。——译者

㉗“公案”:原指官府判案。禅宗的“顿悟派”借用此词,把“禅机”比做判案。认为:悟道者的言行,常含“机锋”。一句话、一个诘间、一个动作,往往能深刻触动求道者的“根性”,使之顿悟而解惑脱蔽,其明快犹如断案。禅宗公案的书籍,著名者有《景德传灯录》、《碧岩录》、《广灯录》、《联灯会要》、《五灯会元》等。——译者

㉘这句话还有上半句。全句是:“夜未阑兮闻乌啼,缅思待生儿时母”。——译者

㉙禅书作“铁牛”。——日译者

㉚南岳,禅宗六祖大鉴慧能禅师的法嗣,金州人,唐玄宗天宝三年(1404年)六十八岁时圆寂,谥号大禅慧师。其门徒衍为临济、沩仰二宗。“朝我而来者何人”中文原为:“恁么来物是谁?”——日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