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美人歌歇(第9/21页)

冯飞道:“是我爷爷想见你,说是有什么要紧事,一定要见到曹总管本人。”

原来在高戈死前,老园丁便已辞职回乡。冯老是金陵本地人士,在明孝陵附近有一块不小的苗圃,当年邵鸣也是游孝陵时看到冯氏苗圃打理得不错,才出重金雇请他到邵府做园丁。

曹湛闻言,料想冯老必是有与邵府命案相关之事相告,虽说那几起案子已不归他负责,但冯老到底还是信任他,才会特意托孙子来请他相见,便骑马随冯飞来到明孝陵苗圃。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马皇后谥号“孝慈高皇后”,且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1] 。坐落于金陵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周长四十余里,四周建有围墙。围墙内享殿巍峨,亭阁相接,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在朱元璋下葬后的一个月内,明廷专设孝陵卫,驻军有五千六百余人,尽为明军精锐,专司保卫孝陵。

有明一代,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备受尊崇。每岁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国之大事,均需遣勋戚大臣祭告。

明清鼎革之际,明孝陵仍享有崇高的地位。诸多明遗民及反清复明人士均视孝陵为圣地,一再拜谒,或凭吊古迹,或创作诗文,以寄托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如大儒顾炎武有《重谒孝陵》道:

旧识中官与老僧,相看多怪往来曾。问君何事三千里,春谒长陵秋孝陵?

而入清后,清廷出于政治需要,亦对明陵实施严格保护政策,明孝陵卫的建制亦得以部分保留,只是驻军数目锐减,大大不及前朝。

清廷在拜谒明孝陵一事上,亦表现出极大的尊敬。清军占领南京之初,豫亲王多铎便亲自拜谒明孝陵,以此来招揽人心。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首次南巡,抵达金陵后,称“明太祖一代人杰,不可亵慢”,亲往明孝陵拜祭,且行三跪九叩之大礼。其谒陵态度之恭敬,礼数之尊崇,出乎天下人的意料。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第二次南巡,二月二十五日经通济门进入江宁城,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次日即再度前往钟山,拜谒明孝陵。康熙的姿态顺从了舆论,极大地缓解了江南士绅对清廷的抵触情绪。其谒陵当日,“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2] 。

也正因为清廷的刻意维护,明孝陵得以保全,未像明皇城那样遭受面目全非的命运。

曹湛到达明孝陵时,正值日落西山。残阳如血,照耀着松涛林海,显出几分无可奈何的悲凉气概来。

苗圃中冯老听到马蹄声,先迎了出来,与曹湛打了声招呼,便道:“飞儿,你回军营去吧,有我陪曹总管就行。”

冯飞嘀咕道:“什么事,这么神神秘秘的。”打马自去了。

冯老将曹湛请入堂屋坐下,直言告道:“小老儿今日听说高戈死了,是我害死了他呀。”

曹湛很是不解,道:“冯老何出此言?我听说冯老在高戈遇害前便离开了邵府呀。”

冯老道:“高戈是得到小老儿的提醒,才想到盗取二公子的兵刃作为证据。”

原来兆贝勒遇害当日,老园丁刚好在假山洞中种植藤蔓。他听到动静,出来查看时,正见到邵拾遗将什么东西抛入了水池中,而蒙古来的兆贝勒人已倒在了书房门前。而后,邵拾遗又走了回去,一把抱起兆贝勒,又哭又叫,高称“有刺客”。老园丁看在眼中,心中惊疑异常,却未敢对旁人提半个字。

之后,冯老借口清理水池,设法打捞起了邵拾遗丢弃之物,却是一柄匕首。正惊惧不定时,高戈到来,意外见到冯老手中握有一柄匕首,急忙询问是怎么回事。老园丁不敢说实话,只说这是自己孙子冯飞送的,很久之前便已经失落,不想今日清理水池时意外寻到。

高戈要过匕首,拔了出来,反复观看。老园丁正担心对方将匕首与兆贝勒之死联系起来时,高戈皱眉道:“这匕首尺寸不对,与老爷身上伤口不符。我记得二公子随身总带着一柄匕首,口径要小一些,对不对?”

老园丁不敢回答。高戈遂将匕首还给了冯老,又劝他尽快辞去园丁一职,回乡下养老。

老园丁听高戈言外之意,竟是怀疑二公子与邵鸣之死有关,虽不敢相信,但他却知道邵拾遗决计与兆贝勒之死脱不了干系,于是当日便向邵拾遗辞行。邵拾遗也不挽留,只赠了一些银两。老园丁虽然收了银子,却没有带走,而是放在了高戈房中。

冯老说完经过,又道:“听说高戈身上有杀死老爷的兵刃,我敢说,那一定是高戈从二公子那里偷来的。”

曹湛道:“这一节,我早已想到了。高戈是想将那柄兵刃当作证据交给我,结果在江宁织造署门前被人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