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曲微茫(第18/23页)

[23] 周时臣事迹参见同系列小说《青花瓷》。

[24] 家班是由私人蓄养的家庭演出组织,亦称“家乐”。戏曲家班产生于明嘉靖、万历年间,繁荣于天启、崇祯年间,多为昆曲班。入清以后,家班依然盛行。到清乾隆中叶后,地方戏兴起,昆曲家班渐衰。家班有三类:女乐班,即由女伶组成的家班,著名者有李渔家班;优僮班,即由优僮组成的家班,如冒襄家班;梨园班,即由职业伶人组成的家班。《红楼梦》中大观园造好后采买的十二个戏子、教习等,也是家班的一种。

[25] 内阁学士为明、清朝官制之一,掌传达诏命及奏章,位次内阁大学士,例兼礼部侍郎衔,从二品。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谋不轨,被诛杀”,明太祖朱元璋趁机废中书省及丞相制,由自己直接管理六部。由于事务繁多,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代制度,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太子。这些大学士都是正五品,品秩较低,权力不大。明成祖时,选派大学士入文渊阁办事,参与机务,称为“内阁”。最初内阁大学士官位不高,权势也还小。仁宗以后,内阁专任批答文章,草拟诏令,品位渐次提高,权势随之增大,甚至超过宰相,号为“辅臣”。明朝嘉靖年间,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与之前的宰相并无分别,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也是如此。满清入关后,清廷沿用明制,亦设内阁和大学士。在数量上,内阁大学士中,满人六人,而汉人则四名。但清初的内阁名义上是最高官署,实际上只是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构,徒有虚名,军政大权掌握在满族议政王大臣会议之手。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将实权归于军机处。清末仿行西洋君主立宪制,设责任内阁,以旧内阁与军机处合并,为最高政务机关。但此时的内阁与之前的内阁已有性质上的不同。北洋军阀时期,改称国务院,习惯上仍称内阁,其成员称阁。

[26] 学政是清代提督学政的简称,也称督学使者、学政使,俗称大宗师、学台。清初,只有顺天、江南(江苏)、浙江的教育行政官员称学政,其余称学道。雍正四年(1726年)废学道,各省督学统称提督学院,官名则称为钦命提督某省学政。

[27] 清廷在江苏(最初的江南省)设有两处八旗驻防——江宁(今江苏南京)驻防与京口(今江苏镇江)驻防,在军制上自成系统。即便是两江总督,也无权指挥八旗军,对其相关事务根本无权过问。

[28] 清制,归属驻防八旗的绿营兵称“军标”,或称“随旗绿营”。绿营兵主要是汉人,也有一些兵是回民等少数民族人员,因其使用的旗帜是绿旗,故叫绿旗兵或绿营兵,有时简称为绿营或绿旗。顺治年间,由于满人男丁太少,八旗军也不多,为了辖治全国一千七百余府厅州县,以汉治汉,安插降兵,羁縻骁弁,摄政王多尔衮创立了绿营的制度,陆续在各省置官设兵,其后不断发展。绿营大致可分为京师、行省、边区三类。京师绿营兵是巡捕营,其职责是协助八旗军“拱卫宸极”,巡缉京师地方。西藏、蒙古、新疆等边区的绿营兵,是由内地派往,实行三年或五年一换的屯戍制。各行省均驻扎有绿营兵,顺治时总数约有八十万名,后大体保持在六十万名上下。各省绿营最高统帅是总督或不设总督之省的巡抚,都是文职。总督、巡抚亲自带领之兵叫“标”,分别称为“督标”“抚标”。绿营的日常操练、管辖和征战防戍,则由武职提督(从一品)、总兵(正二品)等将弁负责。如江南提督金世荣所领绿营归两江总督傅拉塔管辖,称“督标”。京口总兵黄芳泰所领绿营归驻防八旗(京口将军)管辖,称“军标”。江宁将军只领江宁驻防八旗。京口将军除了驻防八旗外,也统辖绿营。

[29]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廷平定“三藩之乱”。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又击败沙俄侵略者,国内出现了空前稳定的局面。同明代相比,无论是政区、边界,还是职官、户口、田赋、物产等,都有程度不同的变化。为了全面了解并掌握国内的情况,次年三月,康熙皇帝下令编纂《大清一统志》,其体例,基本仿照《大明一统志》。徐乾学任主修官,书中人物黄海博父黄虞稷任福建省分志纂修官。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徐乾学因党争失败,上疏请“放归田里”。康熙准徐乾学罢官,携书局即家编辑,随行有阎若璩、顾祖禹、胡渭与黄虞稷。诸人集中在太湖包山书局,致力于《大清一统志》编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大清一统志》总纂工作基本完成。康熙三十年(1691年)七月,黄虞稷积劳成疾,抱病回归江宁,到家仅五天便与世长辞。徐乾学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病逝,《大清一统志》遂成其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