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曲微茫(第17/23页)

[17] 此事件为明珠、索额图党争的延续。明珠倒台后,徐乾学先后被揭发与一系列贪污受贿事件有关。起初康熙皇帝还予以袒护,后来徐乾学一再遭御史弹劾,不得不主动上疏,要求“放归田里”。康熙准徐乾学罢官,赐“光焰万丈”匾额。徐乾学回南方后,仍不辞辛劳地编纂《大清一统志》,邀请了当世最著名的学者,如阎若璩、顾祖禹、胡渭、黄虞稷等,到苏州西南太湖的洞庭湖别墅中参与编纂。但朝中针对徐乾学的清算并没有就此结束,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三十一年(1692年)间,徐氏因亲属、门客倚势欺人而被控不法之事有二十多起。康熙三十年(1691年),两江总督傅拉塔(明珠外甥,《清史稿》作傅腊塔)弹劾徐乾学及其弟徐元文不法之事“招摇纳贿,争利害民”等十五款。徐元文闻讯,“惊悸呕血而死”。江苏巡抚郑端亦曾参奏徐乾学门生王鸿绪,后郑端声称是受满人大学士伊桑阿及两江总督傅拉塔要挟威逼,又上疏弹劾傅拉塔衔恨明珠罢相一事,以事构陷徐乾学。傅拉塔在任上时,还参过河道总督于成龙(小于成龙),称其衙门大开,多有劣迹,显然是报复之前于成龙任直隶巡抚时向康熙密奏明珠卖官一事。江南总督与巡抚互参的结果是,郑端死于任上,而傅拉塔依旧留任两江总督一职。徐乾学因著作等身,仍然受到康熙的宠爱与庇护,诸多不法之事均不了了之,死后还恢复了官职。

[18] 清朝制度,总督和巡抚都是封疆大吏,不相统属。按照职责而言,总督主管军事,节制省内绿营提督、总兵各官,且自辖“督标”三至五营;巡抚则主管民事,总管省内政务监察,也自辖“抚标”二营,用兵时也须负责粮饷。一般来说,总督、巡抚选用文人,极少用武人。这是因为武人知兵,不能轻予事权,而文人不习兵事,不妨假以重任,平时以文制武,战时由朝廷另外特简经略大臣等专事征伐。另外,一省的民政、财政和司法则分别由布政使和按察使主管,只听命于户部和刑部,也不属于总督、巡抚管辖。同时,总督对文职道府以下、武职副将以下官员有奏请升调免黜的权力。

[19] 清人王应奎《柳南随笔》:“前明时缙绅唯九卿称老爷,词林称老爷,外任司道以上称老爷,余止称爷,乡称老爹而已。”清代则是四品以上的官员称“大人”,四品以下的官员只能称“老爷”。

[20] 《楝亭诗画册》尚存四卷,被张伯驹收藏过,今藏于国家图书馆。

[21] 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顺治年间进士,康熙朝官至刑部尚书,清初文坛盟主。康熙称其“诗文兼优”“博学善诗文”,有大量名篇传世,其写景诗文尤为人称道,所作“绿杨城郭是扬州”一句,被当时许多名画家作为画题入画。王士祯自幼酷爱书法,九岁即能草书。李集《鹤征前录》云:“阮亭(王士祯号)楷书之精,逼真褚公《枯树赋》。”冒襄《同人书》中称其“小楷之工,足与云间雁行”。宋荦称其“书法高秀似晋人”。王士祯曾有诗赠蒲松龄:“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为《聊斋志异》大书“王阮亭鉴定”五字,各家书坊因而争相求索书稿,刊刻《聊斋志异》。又,王士祯原名王士禛,至雍正朝,因避讳改名王士正。至乾隆朝,又赐名士祯,谥文简。后世文学史中,“王士禛”或“王士祯”两名并用。

[22] 宋人朱弁(其事迹见同系列小说《宋慈洗冤录》)在《曲洧旧闻》中记有苏轼“三白饭”典故。苏轼与文友刘攽(字贡父,北宋史学家,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谈论旧事,说:“我和弟弟(苏辙)在学经义对策、准备应试时,每天吃‘三白饭’,吃得很香甜,不相信人间会有更好吃的美味。”刘攽十分好奇,问“三白饭”是什么名饭。起初,苏轼笑而不答,在刘攽再三追问之下,才说:“一撮白盐,一碟白萝卜,一碗白米饭,这就是‘三白饭’。”刘攽听了大笑。过了很久,苏轼已经忘记了这事。刘攽向苏轼发了一张请柬,邀请他到府上吃“皛(jiǎo)饭”。苏轼接到请柬后很纳闷,心想:这“皛饭”是什么东西,怎么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能是一种什么样的饭菜呢?后来又想:刘攽博学多识,这“皛饭”必有典故,一定很讲究,于是欣然来到刘府。用餐时发现宴席上只摆了三样东西:洁白的细盐、水灵灵的白萝卜、雪白的大米饭。苏轼恍然大悟,原来这“皛”字由三个“白”字组成,暗喻“三白”,是刘攽对他开的一个玩笑,便笑着大吃起来。饭后,苏轼告辞出来,临上马时对刘攽说:“明天到我家,我准备‘毳(cuì)饭’款待你。”刘攽害怕被戏弄,但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第二天便如约前往。 两人谈了很久,早过了吃饭时间,刘攽肚子饿得咕咕叫,便问苏轼为何还不吃饭。苏轼说:“再等一会儿。”如此数次,苏轼总是这样回答。 最后,刘攽道:“饿得受不了啦!”苏轼这才慢吞吞地道:“盐冇毛(冇,音mǎo, “没有”的意思),萝卜冇毛,饭也冇毛,岂不是‘毳饭’?”刘攽捧腹大笑道:“本来我就知道你一定会报昨天的一箭之仇,但万万没想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