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我的子民(第10/10页)

他们几人一动手,山蛮都傻了,想着原来发粮啥的都是假消息啊!

待镇定下来,山蛮们也都被捆了起来,只捆了手,串成一条绳,脚没捆,还得走路呢。然后,山蛮们渐渐发现,这伙子人好像是迷路了。山蛮虽则领粮食被坑了,不过为人当真不笨,立刻想一招,先提条件,只要肯叫他们吃饱,他们就给指路。

好吧,他们一提这条件,又被揍一顿。这回他们条件也不敢提了,乖乖地给指路,结果这一指,就指到了桂州去。

待赵长史禀明其间缘由,秦凤仪直接就宣了襄阳侯与崔邈过来,把桂使的信给他们,让他们回京去跟朝廷说一说这丢人现眼的事!

秦凤仪亲自写了封奏章给景安帝,大骂这几个宗室与裴三无能,他明说了,别指望这几个东西拖他平定桂王的后腿。

殊不知,这会儿景安帝也正为秦凤仪打发人送来的那九色凤凰纱陷入了阴谋论,无他,当年他老娘便送了平氏一匹这样的凤凰纱。秦凤仪大概并不知晓此事,一旦秦凤仪知道,岂不会让刚有好转的父子关系再度转为冰点吗?

当然,这只是景安帝自己认为他与秦凤仪的父子关系有所好转了。

凤凰纱的事景安帝安排人去查,接着,秦凤仪便又打发了襄阳侯、崔邈回京,同时带回的,还有桂王的信件,景安帝一看这信,当下气得不轻。待问襄阳侯、崔邈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两人皆是随秦凤仪巡视的。秦凤仪孤身入壶城一事,亲近的人听了,都觉着悬。但在襄阳侯、崔邈看来,秦凤仪当真是胆量过人,大丈夫也。

甭看襄阳侯当时劝秦凤仪莫要去壶城,而且直担心得白了好几根头发。这头发白好几根,是因为襄阳侯担忧秦凤仪所致。秦凤仪犯险入壶城,这要是败了,自然有的一大笑话可看。可人家秦凤仪硬生生地把事办成了,这便是大丈夫行事啊。

在二人眼里,秦凤仪简直就是智勇双全的化身啊。

二人当下便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而且不带一点夸张,襄阳侯道:“殿下真是大智大勇,不发一兵一卒便收复两城。臣随殿下回信州后,曾借了舆图一观,邕州、壶城皆是要冲之地啊。殿下此举,省去多少兵戈。”

景安帝身为秦凤仪的亲爹,虽则此人行事向以“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为准则,但因景安帝正是看重秦凤仪,难免道:“这也太险了,你们如何没劝他一劝?”

襄阳侯道:“臣等劝得嘴皮子都磨薄了。”

景安帝一笑,道:“也是,那小子惯是个不听人劝的。”

景安帝对他二人道:“你们都不错,朕听闻山蛮所居之地,皆林深路险,你们能随着镇南王同去,可见都是吃得苦的。”对于那些中途退出的,景安帝都不想再提了。

襄阳侯连忙道:“殿下千金之体,都可南下巡视,何况我等。今见殿下风姿卓著,方觉着臣以往三十多年,真真是白活了。”

既然两人回了一趟京城,景安帝便让他们先行歇着去了。至于这些被俘的宗室与裴三之事,景安帝也不打算为这些人出赎金,我儿子去城里跟山蛮谈归顺之事,你们以为他有死无生,先行撤走,这与逃兵有甚差别!

各家事,你们各家人想法子吧。

景安帝把那些个宗室的家人召来一说此事,当真是震惊了半个朝堂。

当然,也有人说:“既是在南夷发生此事,还需镇南王将人救出才是。”

说这话的,倘遇着个正直的,当下便得被人给怼回去:“又不是镇南王让他们走的,自己走,硬能走到桂王那里去,怨谁?”

这事儿,当真是没脸啊。

最毒的便是朝中文臣,他们原就反对宗室任实职,这回可叫他们说着了吧。便有御史当朝道:“听闻还有中途跑了的,彼时镇南王知道他们要回城,还着侍卫护送。如今这个,是镇南王去壶城谈归顺事宜,镇南王不在,他们私自离开,这能怪得谁去呢?怪他们路途不熟,被山蛮骗了。可见非但人品有问题,脑子也不大好使啊。”

这一回,全朝文官都支持镇南王。

几家宗室找愉王哭诉:“孩子们固然是有不对的地方,到底都是太祖子孙,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落在蛮人手里啊。再有不是,叫他们回来,咱自家教训就是。”

愉王问这几家宗室:“这可怎么回来啊?你们准备好赎金没?”

然后,宗室里的几家太太奶奶进宫求太后,还有人说:“不说我们几家的小子,就是裴三公子,可怜见的,我一想到孩子们在蛮人那里,真真是心如刀割啊。”

裴太后恶心得够呛,义正词严道:“是啊,这个不争气的,我早与裴国公说了,随他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