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章(第4/6页)

其实还有更不花钱的法子,比如在路上隔一段设立一个石碑,一是指路,二嘛在上面弄个善人榜,鼓励地方上的有钱人出点血修路,造福一方。

这个就要看各地官府的动员能力了,不能强求,所以陈云州也就没在这儿提,免得弄成了指标,下面的人难办,毕竟不是每个地方官员都擅长搞这些的。

见他方方面面都考虑好了,其他人笑着赞同:“也好。实不相瞒,下官半年前去了一次乡下,走那路是真不习惯。”

“是啊,只要能解决这个钱的事,修路确实是一件好事。”

陈云州见没人反对了,笑着说:“那就这么定下来了,回头我会拟一份详细的公告,发往各州县衙门。”

官员们点头赞同。

陈云州又道:“还有最后一件事,我准备在庆川辖下的七个州府,鼓励百姓明年种植棉花,官府会按照今年的市场价收购。”

这是基于两个考量。一来等蒸汽机制造出来后,那离蒸汽纺织机还远吗?庆川的纺织业必然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纺织业往往是工业化起步阶段发展最快的行业,也是吸纳人口最多的。

而棉纺织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棉花。

第二,他们迟早要北上。庆川军的将士基本上都是南方人,突然到北方肯定受不了那种酷寒天气。因此得提前准备一批棉衣棉裤,数量至少也要备个十万套,这是战略物资,必须提前准备。

这步子实在是太跳跃了,就连陶建华都有些担忧:“大人,这,万一各州县百姓都大量种植棉花,咱们,咱们能吃得下吗?”

陈云州笑着说道:“没关系,官府并不强制收购,只是保底收购,到时候各地纺织工坊肯定还会购买棉花的。咱们只是相当于托个底,给百姓信心,让他们愿意种植棉花。”

要是这些商户不买,那他就把高效率的纺纱机、织布机卖出去。

等买了机器,自然也就要买棉花了,不然机器搁在家里吃灰啊。

陶建华听完了陈云州的解释,点头道:“那下官没意见了。”

一下午,陈云州公布了好几条大刀阔斧的措施。

但这只是在陈云州规划中的初步阶段,若非现在外部环境并不太平,陈云州的举措会更激进一些。

庆川官府用了两天时间,将陈云州提的这几条,细化修改后,印刷了数百份,下发给各地官府,再由官府张贴在城中,若有多余的,也可给当地有善心的富户送一份,看看有没有愿意主动奉献的。

告示送去各地官府后,陈云州稍稍闲了一些,他让人叫来乔昆,了解了一下工坊这段时间的运作情况,然后交给乔昆一项出人意料的任务。

“从即日起,工坊的人每日上午提前半个时辰上工,然后派人教他们识字和算术。每人发一支铅笔,一个小册子,除了会识一些通用的字,还要练习写。”

所谓的铅笔,是用竹片、石墨、棉花、绳子做的。竹片中间夹一根石墨,空隙处塞满棉花,再用绳子捆绑好,一支简单的铅笔就做成了。

这样的铅笔携带方便,而且成本比较低,也比较容易上手。

练过毛笔字的都知道,那难度比硬笔字难多了。而且古代没有墨水,都是即磨即用,每次写字前还得研墨,太耗费时间了。

工坊里的这些长工,他们又不用参加科举,不要求字写得有多好,会认,会算,会写一些简单的字即可。

乔昆有些诧异,这还是他第一回 听说要教工坊中人习字算数。他迟疑片刻后说:“所有人都必须学吗?只怕有些不愿意,尤其是年纪大的。”

陈云州想了想说:“三十岁以下的,无论男女,都要学,年底的时候我会统一考核他们。前十名都有奖励,最低一贯钱。”

至于前五名,到时候再看看,根据其特长,安排到管事或研发的岗位上。

他们庆川都要步入工业化的初步阶段了,工人的文化素质也必须提高。

他可是指望这里面以后能出一些机械大师、改造大师,没文化怎么行呢?蒸汽机时代可不是挖地打铁,有把力气就行。

况且,在现代社会,种地都要文化,不然买了新机器、农药化肥、种子,连说明书都看不懂。而且像什么温室大棚、水培、无土栽培等等技术,没文化更是一窍不通。

乔昆听到一贯钱就知道陈云州非常重视这事,连忙说道:“小的明白了,大人出如此高的奖励,他们必然会鼓足了劲儿学习的。”

陈云州点头:“如此最好,你可向他们透露,前五名有概率得到提拔重用。”

听到这里,乔昆更震惊了,一面应是,一面心想,他也得找个师傅,好好补补,不然迟早被后面的人追上来。

陈云州没注意他表情的变化,只是拿了自己写的一个本子,递给了他:“印刷几千份,每人发一份,就学上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