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2(第6/26页)

“得,别瞎扯了,”库兹玛严肃地说,“赶早去医院看病!娶亲了吧?”

“娶了……”

“你瞧,孩子生下来,都托你的福,长个好模样儿。”

“不假。”梅尼绍夫表示同意。

他一个劲拉扯马缰。“嘿,简直拿你没办法,该死的!”最后发现是白费力气,也就作罢,放松了下来。沉默许久,突然问:

“掌柜的,杜马开会了没有?”

“开了。”

“听说马卡罗夫还活着,只是不让说。”

库兹玛耸耸肩。鬼知道草原上的这些家伙在想什么!“不过,这地方可富得流油,”他跷着腿坐在光板车上,身下只垫了块破抹布和一小把麦秆,眼睛打量着街道,苦痛地想着。“多好的黑土地呀!路上的泥浆油油地发蓝,树、草、菜园子浓密墨绿……可那些农舍却都是土坯房,房顶上晒着牲口粪。”农舍旁停着一辆快干裂的运水车,运来的水里游动着蝌蚪……这算是富裕人家了。可场上的谷棚已经破旧不堪。有牲口院,有大栅门,房子是麦秆子做的屋檐,砖砌的墙有两排,分正屋和偏屋,房间壁还用石灰画了图案:一处画根棍子,棍端画两个分杈,像是枞树;另一处画了个公鸡模样的东西。小窗也用石灰添上弯弯曲曲的花边。“这也算创作!”库兹玛冷冷一笑,“要说是,也是穴居时代的。”两扇板门上用木炭画了个十字架。门廊一侧横卧着一块大墓石,看来是为爷爷奶奶那辈准备的……是的,这人家可以说是富户了。但房周围是没过膝盖的泥浆,台阶上躺着一头猪,窗户小得很,里面黑咕隆咚:高床板啦,纺织机啦,大炉子啦,泔水桶啦,塞得满满当当……而家是个大家庭,孩子成群,冬天还有小羊羔、小牛犊……湿气弥漫,烟雾腾腾,以致屋里总有股霉味,孩子挨了一耳光,又哭又叫,妯娌对骂:“叫雷轰死你,贱母狗!”盼对方“大斋戒噎死”。婆婆摔炉子,摔叉子,又摔碗,举起青筋暴露的黑手朝媳妇扑过去,喷着唾沫星子咒骂……公公有病动弹不了,便不停地说教……

马车转了个弯,经过牧场。那儿正准备赶集,有的地方已经支好帐篷架,堆着车轮,陶碗,匆匆忙忙搭起的炉子已经生火,飘着油炸饼的味道;场上还有灰色的吉普赛大篷车和拴在车轮上的牧羊犬。再往前走,公家酒馆附近,一群青年男女挤在一起嚷嚷。

“百姓在寻欢作乐呢。”梅尼绍夫若有所悟地说。

“碰上什么喜事啦?”库兹玛问。

“指望着哩……”

“指望啥?”

“那不明摆着吗,指望家神赐福呗!”

“嗨!”有人在大伙顿足声中高唱,“不耕耘,不得收,薄荷饼送到姑娘手!”

人群后站了个个不高的汉子,穿着朴实、干净——脚踩树皮鞋,缠着裹脚布,沉甸甸的新裤子和灰色的短上衣都是家织布料缝的,他忽地一挥手,灵巧地跺跺脚,用高音嚷道:“让开些,让老爷瞧咱露一手!”说罢钻进人圈,在一个高个小伙面前疾速摆动双腿。那小伙戴着檐帽,正低头着了魔似的扭动着皮靴,一面,脱掉黑上衣扔到一边,身上仅剩一件新棉布衬衫,阴郁而苍白的脸汗涔涔。

“我的儿子!宝贝!”在不停的喧闹和踩踏声中,穿羊毛裙的老太婆则伸出双手向小伙哭喊,声音震耳欲聋:“看在基督的分儿上,行啦,你会累死的!”

不料宝则儿子仰起头来,咬牙切齿地挥舞拳头,满脸怒气,跺脚狠骂:

“你这臭婆娘,一边去,别叨叨!……”

“她把辛苦织出的布全卖了,把钱通通花在儿子身上,”梅尼绍夫解释,“爱儿子都爱疯了。因她是个寡妇。可儿子天天醉酒,待她没好脸色……真叫活该!”

“‘活该’是什么意思?”库兹玛好奇地问。

“娇惯孩子,那就活该遭罪受……”

农舍旁,长椅上坐个瘦长男子,腿像两根棍子插在靴子里,破裤子下面尖尖的膝盖上搁着他没有血色的大手,一顶帽子像老年人那样压到额头上,瞪大痛苦的、祈求般的眼睛,没有了人样的瘦脸拉得长长的,半张着灰白色的嘴唇……

“纸糊灯笼,”梅尼绍夫指着病人说,“闹肚子,半死不活两年了。”

“怎么,纸糊灯笼是他的绰号吗?”

“绰号……”

“真蠢!”库兹玛说道。

另一个农舍旁坐着一个小妞,她扬起身注视着路人,一边伸出舌头,把嚼碎的黑面包喂着她臂弯戴睡帽的婴儿。库兹玛不忍看这伤心的景象,赶忙掉过头去……打谷场尽头,柳树在风中沙沙作响,斜插的一个稻草人两只空袖飘飘荡荡。同草原连成一片的打谷场叫人看了总是那么使人忧伤难过,再加上这稻草人,这秋天的云,为万物平添了一份青绿的味道,野地里呼呼吹来的风,鸡群在长满叶藜和艾草、露了顶的谷棚里闲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