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第6/7页)

有关忽悠的故事可以在此连篇累牍。因为忽悠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有外国元首来中国访问,人们会说「到中国来忽悠了」;如果中国领导人出访外国,人们会说「到外国去忽悠了」。一位商人去洽谈生意,他会说「去忽悠」;一位学者去演讲,他也会说「去忽悠」。人际交往可以叫忽悠,「我把他忽悠成朋友了」;谈情说爱也可以叫忽悠,「我把她忽悠得爱上我了」……就是「忽悠」之父的赵本山,也被忽悠了一把。两年前,一条短信在中国上亿的手机里出现:「你那边有没有电视啊?现在快点看CCTV-1台,赵本山被炸死了,警察封锁了东北,十九人死亡,十一人失踪,一人被忽悠!」所谓的「一人被忽悠」,就是正在收看短信的这个人。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出差在外。晚上入睡之前,这位朋友向我要了两片安眠药,他说自己不会吃下这两片安眠药,而是将它们放在床头柜上,可以起到精神上的安定作用。说完,他笑着补充道:「可以把自己忽悠睡着了。」

忽悠还可以重新定义文学作品,唐朝诗人李白形容瀑布的著名诗句「白发三千丈」,曾经是中国文学史上表达想象力的典范,如今人们的评价是:「李白真能忽悠。」

忽悠似乎成为了某种时尚元素。这两年,中国一些城市的中小学生之间竟然流行起了购买忽悠证,尺寸大小和驾驶证一样。在城市的街边和人行天桥上,摊贩们嗓音响亮地叫卖道:「忽悠证!一元一本忽悠证!一本忽悠证在手,忽悠天下无敌手。」打开忽悠证,上面印着:「兹证明某某同志具有独特的忽悠手法、丰富的忽悠经验、高明的忽悠手段,让人防不胜防,特发此证。」发证机构为:「全国忽悠委员会办公室」。与中国其他类型的证件一样,忽悠证上面也是像模像样地盖着一枚圆形公章。中小学生购买忽悠证以后,互相见面时,从口袋里掏出忽悠证亮一下,像是好莱坞电影里FBI亮出特工证一样,中小学生们觉得很帅,很刺激。

忽悠一词的迅速风靡起来,与山寨类似,同样显示了当代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混乱,也是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片面发展之后引发的后遗症之一,而且忽悠现象在其社会生活方面的广泛性更甚于山寨现象。当忽悠大行其道之时,我们也就生活在一个不认真的社会里,或者说生活在一个不讲原则的社会里。

我的担心是,当忽悠堂而皇之地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之时,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有可能成为忽悠的受害者。我的意思是说,忽悠者最终很可能忽悠了自己。用中国的俗话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我相信每个人都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想去忽悠别人,到头来却是忽悠了自己。我当然也不会例外,回首自己的忽悠往事,我发现这样的经历为数不少。在此举出一例。

我记忆里最初的忽悠对象是我的父亲。当父亲要我去做什么事,我又不愿意去做的时候,或者我做错了什么,父亲准备惩罚我的时候,我常常利用假装生病的杠杆。这在过去叫欺骗,现在应该叫忽悠了。

我想,欺骗或者说是忽悠父母,可能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那时候我已经上小学了,我意识到父亲和我之间的美妙关系,也就是说父亲是我的亲人,即便我伤天害理,他也不会置我于死地。我最早的装病是从一个愚蠢的想法开始的,现在我已经忘记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我装病,我只记得是为了逃脱父亲对我的惩罚。我假装发烧了,摇摇晃晃地走向发怒的父亲,去忽悠父亲。

父亲听完我对自己疾病的陈述后,第一个反应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反应就是将他的手伸过来,贴在了我的额头上。那时我才想起来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竟然忘记了父亲是医生。我心想完蛋了,我不仅逃脱不了前面的惩罚,还将面对新的惩罚。

幸运的是我的忽悠竟然蒙混过关。当我父亲洞察秋毫的手意识到我根本没有发烧时,他没有想到我是在忽悠他,而是对我整天不活动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他怒气冲冲地训斥我,警告我不能整天在家里坐着或者躺着,应该到外面去跑一跑,哪怕是晒晒太阳也好。接下去他明确告诉我,我什么病都没有,我的病是我不爱活动。然后他让我出门去,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两个小时以后再回来。

我父亲的怒气因为对我身体的关心一下子转移了方向,使他忘记了我刚才的过错和他正在进行中的惩罚,突然给予了我一个无罪释放的最终裁决。我立刻逃出家门,然后在一个很远的安全之处站住脚,满头大汗地思索着刚才的阴差阳错,思索的结果是以后不管出现什么危急的情况,我也不能假装发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