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第3/7页)

我倒是从这个事件中发现了忽悠里的杠杆作用,将北京奥运会和比尔·盖茨作为杠杆,将一个不为人知的楼盘一夜之间就忽悠成了全国家喻户晓的楼盘。

杠杆在经济学家这里,只是货币政策,只是收益和损失的风险控制。杠杆在资本市场上,只是支付少量的金额就可能完成大笔金额的交易。用中国人的话说叫「四两拨千斤」,用古希腊阿基米得的话说:「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挪动!」

了不起的中国人将杠杆用到了日常生活的忽悠里,忽悠在今天的中国无处不在,这样的杠杆作用自然也是无处不在。

比如中国的出版商和作者,喜欢拿美国好莱坞作为杠杆来忽悠媒体和读者。几年前一部刚刚出版的中文小说,还没有翻译成英文出版,就在中国的媒体上广为忽悠:美国好莱坞要投资三亿美元将其拍摄成电影。就在我心里纳闷,没有听说好莱坞哪部电影的投资达到三亿美元时,忽悠的杠杆已经到达八亿美元了。几年前有两部小说在杠杆作用的忽悠下确实成为了畅销书,这两部小说都是声称好莱坞要投资八亿美元拍摄电影,另外声称三亿美元投资的小说没有畅销,我想可能是没有用好忽悠的杠杆,没有做到四两拨千斤,四两只是拨了四百斤。既然是忽悠了,就应该愈大愈好。中国人说,吹牛不用交税。反正不用交税,为何不将牛皮吹到最大?

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流行过的一句话,可以说是揭示出了忽悠的本质,这句话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什么是忽悠的杠杆?我想,在中国人这里就是一句俗语:「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我再说一个将CCTV作为杠杆把自己忽悠成富豪的故事,这是一个民间企业家的发迹史。应该是近二十年前的事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进入网络时代,不过已经是一个充满了广告的国度。电视上和报纸里的广告已经是五花八门,广告可以说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功能和多极化,进口广告、国产广告、高雅广告、低俗广告、暴力广告、情色广告等等应有尽有。城市夜晚的霓虹灯和高速公路两侧的广告牌发布的是正规企业的广告,同时不合法的地下企业则将小纸片的广告贴满了电线杆和人行天桥的台阶。我的感觉是广告铺天盖地,其壮观程度已是文革时期的大字报望尘莫及。

那时候最为昂贵的广告时段,来自CCTV每晚七点《新闻联播》前的五秒钟。CCTV刚刚开始用竞价拍卖的方式出售这五秒钟,属于最初的尝试和摸索阶段,对前来参加竞价的企业不做任何资质调查,即便是一个乞丐,换上一身西装后,也可以走进去以亿万富翁的笑容举手报价。某个企业一旦以最高的价格中标,立刻被全国大大小小的媒体称之为「标王」,其「标王」的广告效应远远超过那个《新闻联播》前的五秒钟。

我说的这位民间企业家当时大概只有几十万人民币的资产,他觉得再这么小打小闹地做生意,就是把自己累死了,也最多只是一个百万富翁。他灵机一动,发现CCTV的五秒钟「标王」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商机,他像其他中国草根企业家那样胆大妄为,只是在脑子里设想了某个产品,就独自一人来到北京。

他低调地走进了CCTV广告「标王」的竞拍会场,置身于身价亿万的民间企业家和财大气粗的国有企业家之间,十分谦虚地坐在最后一排。竞拍开始后,他低垂着头瞇缝着眼睛像是在打瞌睡,只要听到还有企业在竞价,他就举一下右手,报出更高的价格。竞价愈来愈高,其他企业逐渐退出,他还在那里不断举起右手,一副无所谓的模样。最后他以八千万人民币的天价拿下了CCTV的广告「标王」。这个只有几十万资产的小财主,带着八千万人民币的「标王」,回到了他所在的小城市。他不慌不忙地找到了市委书记和市长,面带谦恭的微笑,对市委书记和市长说:「我把中央电视台八千万元的『标王』给全市人民捧回来了,可是我只有几十万资产,怎么办?你们要是支持我,我们这个小城市就出了一个全国著名的企业家;你们要是不支持我,我们这个小城市就出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骗子。」

他临走时扔下一句话:「你们看着办吧。」

当时中国的地方官员们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官员们都盼望着自己的管辖之地出现全国著名的企业家,可以作为自己升官时的政绩;如果出现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骗子,就会直接影响当地官员的仕途。于是,市委书记和市长紧急召开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决定让当地的商业银行给这位捧回「标王」的小财主两亿人民币的贷款。这是中国特色的贷款,那个时候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常常听命于地方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