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想不出名字(第3/3页)

对于一个过往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来说,这是一个极为夸张的数字。

不过,这样的情况,非常有利于韩盈,她能轻松的将消息像四面八方的传播出去,甚至还不用花钱。

有了皇帝赐予的爵位和瓷土地,韩盈如今也能正大光明的售卖瓷器,对于这点,桑弘羊不仅没有制止,还帮忙规范好了安全的范围,也就是制作的瓷器长宽高以不超过半尺(十厘米)为佳。

这样做,一是区分出中央□□和韩盈官制品的区别,不至于被人扣上顶逾越的帽子攻击,算是为韩盈好。

而第二点,便是桑弘羊的私心,韩盈这样的小瓷器价格维持住,卖出去,卖的越远,被越多的人知道,接受乃至于追捧,那他日后在售卖超过一尺的大瓷时,价格就可以订的更高,也会售卖的更容易。

韩盈也明白这点,她还配合对方,继续维持住了过往瓷器的产量,没有继续增加数量,当然,她也没亏,单间瓷器的价格翻了好几倍,一件品相最普通的瓷器也能卖到五千钱了。

即便是这个价格,对很多慕名而来的行商来说,也是非常划算,尤其是当行商们知道此物只有韩盈一家,剩下的全被中央收走,成为皇宫专供之后,便更加兴奋起来。

物以稀为贵,皇宫能用的东西,地方豪强能买到就是命好,还敢谈价?

看在我们两个关系的份上,没给你要二十万钱,已经是我有良心了!

就是瓷器的产量太低,甚至还要现等,而行商们等瓷器的时候,还发现了宛安的新商品——印花丝绸。

这样的布料着实新奇,售卖起来,得的利也不会低,偏偏之前准备的丝绸库存只剩下一半,还要先顾着山阳郡和庆侯那边,等他们要完,剩下的就只有五十匹,不少过来的行商为了争夺它们,差点没上演全武行。

所以,韩盈用一个提前购买的名额,轻松换的大量商人主动为之传播后续。

事情办完,心情不错的韩盈没有骑马回县衙,而是牵着马慢慢走。

韩盈和行商将整个宛安县便成了一团湍急的水流,到处都是发财吃饱饭的机会,宛安本地嗅觉灵敏,发觉商机的人,早早的跑去乡下收丝,而胆大的甚至跑到了临县收丝往这边运。

左家酒舍菜炒的大厨胳膊都粗了一圈,拿粮食酿酒的商贩被尚傅抓着狠罚,而酿造桑葚果酒的则逃过一劫,赚的是盆满钵满,想来明年桑葚的价格会更贵些,农户们又多了项收益,木工修缮保养车轮的活计做到手软,不少之前无工的清闲青壮,如今也找到了工作……

这么多年的积累,终于开始有收获了。

看街上青壮略带些疲倦,但脸上遮掩不住笑意的模样,从市里走出来的人们提着公鸡,轻松说着家常从自己身边走过,韩盈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宛安现在的日子,可真的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