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 建立新厂,员工管理成大问题(第3/35页)

董其扬这才明白前面柳钧说两家公司无法形成竞争的原因,不禁哭笑不得,这小子,毫不掩饰骄狂。“我做销售多年,我可以跟你说一个假设,你研判一下究竟会不会出现这种可能。市场需求呈金字塔形,高精尖的产品位于市场顶端,但是需求量并不大。最大部分的是中档需求,中档市场需求一直在质量与成本之间维持着动态平衡。当市场上有马马虎虎还算通得过的产品面市,首先,原本属于高端市场的份额被夺去一大部分,然后下家以此马马虎虎的产品生产出面向消费者的成品,消费者的判断力有限,既然没太大区别,当然很愿意接受,性价比比起原来劣质成品和高精尖成品高了不少,于是马马虎虎产品的成品销量惊人。最后,惊人销量反馈给上游厂商,上游厂商扩大产量,上游厂商间又展开激烈竞争,最终是竞争和规模效应导致价格大幅下降,于是最终成品的性价比更高,受众更加广泛,更加侵占高端市场的份额。高端产品此时往往高处不胜寒,受众的面太窄,成本一直降不下来,于是更失去市场,有时候被迫得为了生存降低身份。这种现象,用我们的行话,叫劣币驱逐良币。你如果不信,可以走着瞧,事实胜于雄辩。”

董其扬语速不紧不慢,字字铿锵,感染力十足,柳钧听着听着就将车停下,一直等董其扬说完:“逻辑上完全成立。”

“不仅是逻辑上成立,凭我十几年的市场经验,这种情况在中国发生概率极高。”

“百分比多少?”柳钧急着追问。

“百分之九十。我们可以打赌,一块钱。”

柳钧大惊失色,好一阵子无语。等醒过神来,他缓缓将车启动,没了说话兴致。他原是信心十足,将以产品系列中的余下部件打响腾飞新公司的第一炮,已有实践表明,他的研发有回报。因此他购买的第一批设备也是以满足这种产品生产为要。可是,若真有董其扬所说的百分之九十的概率,那么他的投入将从哪儿收回?腾飞投入生产后的利润从何产出?难道,他为了报复杨巡,将设计图纸贱卖,反而砸了自己脚面?柳钧郁闷得肋骨开始隐隐作痛。

车进市区,路上逐渐热闹起来,董其扬让柳钧停车,他在这边打的,他不愿与柳钧的接触在老板心里留下什么不良印象,毕竟他在现在的位置还不算屁股坐热。下车时候,他跟柳钧和善地道:“柳总,我初来乍到,此地人生地不熟,以后有什么不懂不熟的需要向柳总请教,希望柳总把我和我老板一分为二啊,呵呵。说起来,柳总,我们两个互补,以后你有销售方面的难题,尽管找我。”

“谢谢,以后一定请教。”柳钧犹豫了一下,问,“那么董总看好美国买来的图纸?”

董其扬摇头,“我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两位大股东对我的要求是尽快获利。买美国图纸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柳钧犹豫了一下,还是道:“其实……机械制造业容不得急功近利。”

董其扬这回点头,“你知道我为什么找你吗?你手头这些不同处理后的物理数据,都是宝啊。当初我在外资公司,这些数据……别提了,我们中方人员都接触不到,都是锁保险箱里存档的。你摸的路子是对的,我想认识你。但到目前为止,我看你对市一机还构不成任何威胁。”

柳钧看着董其扬打车离开,好一阵子没挪动半分,他被董其扬这个行家点了穴。在德国,他和伙伴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经典”,他们总是追求精益求精,将手头的活计打造成经典。他没想到,回国全变了味儿。他几乎开始相信,董其扬与他打赌一块钱,他得输。从他回国一年整获得的经验来看,良币在国内处境艰难,而这种劣币良币论,董其扬看到了,爸爸却没看到,看起来董其扬确实有水平。

那么,他是不是走错路了?就像董其扬说的,在目前的经营环境下,他对市一机无法构成威胁?

柳钧热爱户外运动,热爱旅游,他在旅途中总是能看到,不同的植被适应着不同的环境。杨柳树到了高海拔地区即使能存活,也决无西湖边杨柳依依的意境;而高山匍匐生长永远长不大的小树移栽到平地,弄不好就长成参天大树。他的坚持,他的理念,难道在国内水土不服?

即使杨巡去年将他打倒在地,再踏上一脚,即使拿着他的钱的施工方项目经理眼睛里总有若隐若现的不屑,自始至终柳钧都没有过怀疑。但这一次,董其扬的一席话,让他终于看到国内市场的本质。他的心底有一层怀疑悄悄升起。他的路,究竟是走岔了,还是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