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吴应熊入关是送死,大清朝还有天助?(第2/3页)

“协台,兵部的人这样瞎指挥,看来大清要……”

“协台,不如咱们……”

“协台,您也是福建人呢!不如也学学杨总兵和蔡总兵?”

这帮绿营兵的忠诚度的确是很对得住大清朝发给他们的那点军饷。

面对来势汹汹的吴家大军,大家伙这就准备一起当贰臣了。

而且还给黄正色找了两个榜样……反正之前已经出了杨来嘉、蔡禄这两个福建二五仔,现在不妨再多一个!

不过黄正色却冷哼了一声,打断了底下这群不忠不孝,就想着投降的官兵,还沉着声道:“尔等将黄某当成什么人了?黄某是读过圣贤书的,岂可同杨来嘉、蔡禄之流一般!

来人,去本官府中取文房四宝送到关楼之中!”

“协台,您要给皇上上遗折吗?”马上就有人用敬佩地语气发问。

“遗个屁折!”黄正色瞪了那人一眼,“本官要修一封降表!”

修降表?

这下所有人都服气了,这个文武双全的贰臣就是讲究!

黄正色接着又叹息一声,说:“在修降表之前,本官还要给皇上上个折子……得叫皇上知道武关守不住了,吴家的大军数万人马上就要杀进关中了。让他赶紧跑吧,可别学崇祯皇帝!”

他又叹了一声:“好歹君臣一场,总要有个交代,也算进最后一次人臣之道吧!”

还别说,这个黄正色还是有点忠心的,至少比杨来嘉、蔡禄这种铁了心要当二五仔的强,在当二五仔之前还知道提醒旧主子赶紧跑!

是二五仔中的忠义之士啊!

而这个忠义二五仔写文章还是挺快的,在文房四宝拿来后,马上就在武关的关城上写好了给康熙的奏折。在奏折当中,他还很委屈地向康熙解释了自己不得已要当贰臣的原因……打又打不过,逃也逃不掉——他自己可以逃,但下面的绿营兵家眷都在武关后面的龙驹寨和商洛镇,他们不肯逃的。

至于死……好像也是白死!

所以还是投降算了!

不过身为清臣,他还是要在投降之前,把吴军的情况都如实告知康熙皇帝的,并且还要最后一次给出正确的建议——皇上还是快跑吧!

写完了“最后的奏折”,他又请那位给他传令的兵部塘马辛苦一下,把这折子再带回西安去。

随后黄正色又写好了一封降表,再派了个能言会道的手下,带着降表,从关城上下去,然后打着白旗去找吴军的大官投降了。

黄正色的这番操作,很快就把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欢乐气氛中的康熙皇帝和他的大臣给整蒙了,其中最蒙的当然就是黄正色的表哥黄锡衮了——这表弟都跟他姓了,他当然得负责了!

黄正色的商州副将就是他给运动来的,本想着在这个乱世中也抓一点武装,万一康熙守不住关中,他也不必殉国,还可以当三臣嘛——他是个神童,崇祯十三年就中进士了,当时才十九岁,到了南明时还授了个广西巡抚,当时才二十五二十六的样子。不过他没有抗清到底,而是开溜回家乡当了个“逃臣”,在家乡躲了两年,到顺治五年的时候又去考了清朝的翰林院庶吉士,正式当了贰臣。

既然都当过贰臣,那当三臣也就没什么了……可他怎么也没想到,吴军居然没头没脑的从武关打来了,而且还是几万大军完孤军深入,完全就是一个“莽”!

结果“莽”得他布下的后招抢在他之前当了贰臣,这下他的三臣还怎么当?

而更让黄锡衮无语的是,这黄正色在当贰臣之前还给康熙上了道折子,把他要投降的原因还有武关当面的情况,都说得明明白白,还建议康熙赶紧逃。

这算什么意思?讲义气?在投降之前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遇上这样的表弟,黄锡衮也没办法了,只好让人把自己捆了,跑到康熙的天子行在请罪。

而这一天正好是大年夜,康熙也给自己放了大假,正在宫里和新收的葡萄牙包衣佐领出身的答应练习撂跤和擒拿术,练得正来劲的时候,小桂子就慌慌张张来报告说今儿在兵部当值的兵部侍郎黄锡衮“自缚请见”。

刚刚制服了一个西夷大码美人的康熙愣了愣,回头看了眼小桂子:“什么?什么叫自缚……请见?”

“就是,就是拿绳把自己捆了后来行在请见……”

正在练功的康熙都愣住了,“什么意思?他疯了吗?他难道是想进谏吗?绳……谏?”

没听说过啊,就听说过“死谏”,没听过还有“绳谏”的。

“不,不是,”小桂子摇摇头,“皇上,他不是来‘绳谏’的,而是来请罪的。”

“请罪?他犯了什么罪?”

“犯了举荐失察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