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额最懂造反了,你们要借壳造反!(第3/4页)

而如今,刘一虎的“反运”好像来了!

因为吴三桂在川南叙州府大败岳乐指挥的数万清军,整个四川的清朝势力遭遇雪崩,原本驻守巫山县的清军陈世凯部没等刘一虎扯旗造反,就自己先跑了。

在陈世凯跑路后,巫山县城就出现了权力真空,所以刘一虎没费什么劲儿,就带着一群手下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巫山县城。拿下了巫山县城后,刘一虎并没有马上打出大明的旗号或是投靠吴三桂,而是日夜兼程,翻山越岭,来了澧州石门县的夹山,找到了隐居此地李自成,想请他出山重开大顺朝!

“一虎,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跟额来……”李自成拉起刘一虎的右手,然后又朝着山门外站立的那一队汉子一招手,“你们也进寺来吧,到了额的夹山寺,就和到家一样了。”

说着话,李自成就拉着刘一虎一起入了夹山寺的山门,然后又让他的弟子兼侄孙李来顺领着刘一虎的手下先去禅房休息,自己又领着刘一虎去了夹山寺内的藏经阁。

说是藏经阁,其实也没多少经藏在里面,两层的殿阁只有底下一层用来藏经,二层楼就是李自成的寝室、书房,还有一间小小的厅堂。

李自成直接把刘一虎领进了他的书房,书房里面的书桌上摆了两本薄薄的书册,刘一虎扫了一眼,然后低声念出了书名:“《天下为公论》、《天朝田亩制度》……”

刘一虎没敢落座,就站在书桌边上问:“皇爷,这是什么书?”

“这是反书!”李自成笑吟吟落了座,看到刘一虎还站着,赶紧招呼道,“坐,坐下。”

“皇爷,臣还是站着吧。”刘一虎摇了摇头。

李自成笑道:“唉,一虎啊,额们的大顺朝早就没有了,还什么皇爷不皇爷的?”

“皇爷,现在机会又来了,”刘一虎道,“额们已经拿下了巫山县城……皇爷,您别在夹山寺当和尚了,和额们一起去巫山县干大事吧!”

李自成笑着摆摆手:“不去,不去……巫山县不是什么能成大事的地方,额不去,你们也不要在那里呆太久。而且,额已经过时了,你们要打着额的旗号,除了给吴三桂和康熙树个大敌,没有一点好处。”

说着,李自成又拍了拍放在书桌上的《天下为公论》和《天朝田亩制度》,“一虎啊,额前些日子得了这两本反书,已经细细地读了……好书啊!额要是早个二十多年读了,也不会连累那么多兄弟了。一虎,你如果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好好读读,没错的。”

“皇爷,”刘一虎看着李自成,有点哭笑不得,“这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自古哪有读书人造反?”

“怎么没有?”李自成说,“读书人造反的多了!早年间反唐的黄巢就是个读书人,后来反元的刘福通、杜遵道也读过书,其中杜遵道还是元朝的国子监生……要不然他们怎么能写出‘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这样的造反对子?额当年造反没造好,就是因为读书少了。一下做大了,就不知道该怎么整了,就在那里瞎整!

一虎,你可以多读点反书,要好好造他N的一场反!”

一说到造反,李自成的神采也飞扬起来了,刘一虎更是来了兴趣——他本来不喜欢读书学习,但造反是他的兴趣爱好啊!

“皇爷,这书额一定好好看……不过您还是先和额说说,下一步额应该怎么办?”刘一虎问。

“好,那额就和你说说,”李自成道,“首先,你不要怕打吴三桂的旗号,也不要怕自称大明的臣子……额们这一次一定要借壳造反!”

“什么?借壳造反?”刘一虎问,“借什么壳?”

“借吴三桂的壳啊!”李自成笑道,“一虎啊,你一定要记牢了,当年明太祖造反的时候,是用了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计策……他也是借了韩宋的壳,躲在刘福通和小明王旗下发展自己的势力。额们现在也一定要用这个法子,把吴三桂当成挡箭牌,让他顶在前面,额们自己好发展。你要是打出大顺的旗号,吴三桂能把你当自己人?

另外,额们要发展,就不能在巫山这种人少地广的地方建立根据。”

“为什么?”刘一虎问。

“因为人少地多,就没办法均田分地了!”李自成说,“额当年就喊出了免粮均田的口号……可是额只做了免粮,却忽略了均田。所以额能够把队伍拉扯起来,却没有办法建立牢固地根据。你一定要吸取教训!”

“那……额们要在哪里举兵?”刘一虎又问。

“就在澧州、常德一带吧!”李自成说,“额知道这里的情况……这里人口比较多,豪门大户占田也多,有许多贫汉没有土地,正好用均田来发动他们。